———香格里拉縣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黨的十七大以來,香格里拉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縣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從黨的十七大召開前的2006年與十八大召開前的2011年的經濟發展統計指標進行對比結果顯示,五年來,香格里拉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215231萬元上升到2011年的597557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25817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33696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由2006年9696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24999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92454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313863萬元。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香格里拉縣又翻開了一頁新的篇章:2011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突破122805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55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078元,一連串的突破,標志著全縣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奮力崛起、充滿活力、和諧穩定的香格里拉縣進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 打出高原特色牌 金秋九月,從雪山峽谷到沿江河谷,記者深入各個鄉鎮、工礦企業,聽村民講述,訪科技人員,一個個大力發展產業的鏡頭不時映入眼簾。 青稞打破了區域種植,從高原壩區走向沿江河谷;一縷煙香飄兩岸的烤煙種植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高原壩區油菜花香滿高原——香格里拉縣的這張高原牌確實打出了水平:人們形象地說,捏糌粑的青稞釀出了美酒,金黃的油菜花里榨出了甜蜜生活,金葉子織成了幸福路。從農業產業小散弱、小而全到初具高原特色,香格里拉可謂下了一番苦功。 香格里拉縣是個農業大縣,廣大鄉村仍舊沿襲著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全縣發展的難點和重點還是在農村,如何實現農業產業化?走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點。近五年來,香格里拉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農業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制定了“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按照這一思路,香格里拉縣打破青稞種植區域限制,在沿江河谷地區推廣青稞種植,并按照“公司+基地”的模式,將青稞供應給香格里拉藏秘酒廠。 “沒有什么比收獲更讓人喜悅”。走在田間地頭里,處處都能聽到老百姓種植烤煙增收后喜悅的感嘆。正在田間忙碌的金江鎮村民張仕林放下手中的活說,他家有承包田14畝,以前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畝產收入最高時2000元,一年四季種地,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現在,在州政府與麗江市進行烤煙種植區域合作的推動下,村里的23戶農民開始種植烤煙。他家也調整出10畝地種上了烤煙。由于技術到位、管理有方,2011年,10畝地的烤煙全部豐收,收入達6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5萬元。 與此同時,藥材、蠶桑、葡萄,一個個產業在香格里拉縣農村結出碩果。地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野生食用菌加工、畜禽產品加工、白酒釀造、菜籽油加工、藏藥等產業。以洛吉鄉和虎跳峽鎮為主的野豬飼養業,以尼西鄉湯堆村為中心的尼西雞養殖,以上江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業,以金沙江沿線為主的蠶桑產業帶,以金沙江沿線和河谷地帶為主的核桃種植業,蠶桑、藥材、無公害蔬菜、馬鈴薯、高原春油菜等優質農產品基地的立體格局。據統計,2011年,香格里拉縣農業產值達到了21485萬元。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香格里拉縣根據潛力巨大、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前景廣闊的縣情,大手筆做好產業發展大文章。香格里拉這一世界級品牌的背后是香格里拉縣豐富的旅游資源,縣委、縣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五年來,旅游產業從加快培育建設提升為轉型升級,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參與、企業運作”的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和多部門共同培育建設旅游支柱產業的良好局面。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香格里拉縣斥巨資打造虎跳峽、松贊林寺、普達措、獨克宗古城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區,扎實推進普達措、虎跳峽、巴拉格宗三大國家公園建設,在旅游興縣戰略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11年,全縣接待海內外旅客 613.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81152萬元。 該縣擁有豐富的水能、礦產資源,為促進工業經濟早見成效,該縣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壯大工業規模。抓住云南省把香格里拉縣列為工業強縣試點縣的契機,依托礦產資源豐富、水電開發潛力巨大的優勢,加快礦電產業發展,推進全縣經濟增長、財政增收。同時,香格里拉縣園區建設邁出新步伐,按照“一園六片”的總體規劃和布局,穩步推進格咱有色金屬片區等項目建設。大力整合礦產資源,實施礦電結合和精深加工,提升產業效益。抓好梨園、尼汝河流域、浪都河流域、格基河流域等電站建設、服務協調工作,有序培育發展水電產業,工業經濟迅速發展。2011年,香格里拉縣工業企業發展到150戶,其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5戶。工業總產值達11.16億元,比上年的8.13億元增長3.02億元,增長37.1%;工業增加值達4.06億元。 立足民生推動和諧發展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香格里拉縣著眼解決民生突出問題,在社會福利、公共衛生、教育、擴大就業等項目投入上力度不斷加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資金逐年增多。 在城鎮,香格里拉縣城的變化有目共睹:龍潭河變靚變美了,多條斷頭路打通了,衛生狀況明顯好轉,隨著壇城廣場、池卜卡商貿街、香巴拉小鎮、廉租房、小龜山片區、集中供熱、供排水管網、大商匯等上百個項目建設推進,香格里拉縣正向高原理想城邁進。到2010年,城市綠地面積達7.2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1%,其中公共綠地面積4.94公頃,人均公共綠地1.02平方米,城市亮化率95%以上。 香格里拉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辦實事、解民憂、謀民利,逐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集中辦學步伐,落實“兩免一補”和藏區高原農牧民學生救助工程,努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兩基”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和水平穩步提高。全面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率先實現農民零稅、零費、零負擔。大力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加大對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力度,保持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各類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5萬人,符合低保條件的城鄉居民全部實現應保盡保。城鄉低保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優撫對象待遇逐步提高,保障性安居、農村民居地震安全、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設全面推進,殘疾人事業、老齡事業、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 扶貧開發力度加大,近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5843人。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農民健康工程,醫療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實現了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規模以上村民小組有醫療點,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通過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和文化惠農補貼,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