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欽縣緊緊圍繞“四為之路三縣建設”發展戰略,牢牢抓住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這一主題,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實現了經濟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群眾生活顯著改善。 經濟穩步發展:2006年,德欽縣地區生產總值44335萬元,到2011年上升到144902萬元。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德欽全縣上下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克服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全面貫徹落實轉方式、調結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進一步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加快發展,全縣經濟實現穩步發展。 2006年,德欽縣地區生產總值44335萬元,到2011年上升到144902萬元。 農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8395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8809萬元,翻了一番多;全縣糧食總產量由19528噸,增長到23834噸;截止目前,全縣種植葡萄面積達10710畝,葡萄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2010年,全縣種植藥材11000畝,種植優質馬鈴薯10000畝,發展蔬菜、無公害蔬菜2183畝。 工業增加值從7432萬元增加到87508萬元,比2006年增加80076萬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2419萬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5089萬元。全縣建筑業產值由9821萬元,增加到34750萬元,年均增幅高達32.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6704萬元,比2006年增加222253萬元。其中:水電業完成22666萬元,農村私人建房完成11231萬元;500萬元以上完成264843萬元,其中:交通189517萬元,房地產8500萬元,水電22666萬元,礦業11999萬元,其它32161萬元。 200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100萬元,2011年,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543萬元,比2006年多18443萬元。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零售額26586.5萬元;餐飲、住宿業零售額3957萬元。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零售額13365萬元,比2006年的6105萬元增7260萬元;非公有制經濟零售額17178.5萬元,比2006年的3422萬元增3756.5萬元。 農民收入逐年提高: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06元,到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22元。 德欽縣圍繞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堅持走政府主導、龍頭帶動、資金撬動、科技支撐、市場牽引的發展路子,加強宣傳動員,強化技術服務,加快科研創新,暢通營銷渠道,全力打造以葡萄、青稞、白蕓豆、中藥材為主的現代特色產業,農民收入逐年提高。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606元,到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22元。 截至目前,全縣種植葡萄面積已達10710畝,涉及6個鄉鎮20個村委會,種植戶輻射3428戶,20000多人,2012年葡萄產量達到3314噸,總產值實現1206.24萬元,平均畝產值3600元;2012年青稞種植面積9400畝,平均單產突破255公斤,2013年計劃青稞種植面積14115畝,投資137萬元,計劃總產量達到5000噸;2012年種植白蕓豆面積已達3050畝,涉及兩個鄉(鎮)5個村委會51個村民小組,種植戶輻射1247戶,產量達到1034噸,總產值實現780萬元,平均畝產量339公斤,畝產值達2557元;2012年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9482畝,涉及3個鄉鎮18個村委會204個村民小組,種植戶輻射3628戶, 中藥材產量達到676.9噸,總產值實現6105.8萬元,平均畝產值4100元。 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日漸完善:醫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一是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今年,德欽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1064人,(其中職工參保5533人、居民參保5818人),參保率達到98%。新農合參合人數50589人,參合率達到99.04%。農民工參保人數579人。二是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2012年,成年城鎮居民醫保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10元,其中,人均財政補助240元(中央財政補助156元、地方財政補助84元),個人繳費70元;特殊困難居民由政府全額補助;學生、兒童(含新生兒)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70元,其中,人均財政補助240元(中央財政補助156元、地方財政補助84元),個人繳費30元;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90元,其中,人均財政補助240元(中央財政補助156元、地方財政補助84元),個人繳費50元。三是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金累計收入381萬元,統籌基金支出110萬元;個人帳戶支出159萬元,住院報銷比例達到90.25%。城鎮居民基金累計收入87萬元,統籌基金支出32萬元。新農合基金累計收入1158.55萬元,統籌基金支出507.66萬元;特殊病種補償5人次,補償金額47693.52元。 德欽縣委、縣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修建了縣人民醫院急診綜合樓、縣婦幼保健院門診綜合樓、縣衛生監督所業務用房、霞若衛生院醫技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