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香格里拉藏藥歷史悠久,制作精細,對高原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早在新石器時代,迪慶境內就有人類活動。他們在同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某些植物可以治病;在獰獵過程中發現一些動物的內臟或肢體有補身療病作用,于是醫藥學逐步產生。 很早以前藏族民間就流傳著“有毒就有藥”、“有藥便治病”的說法,是為藏藥的理論根據。藏醫藥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時期: 一、原始苯醫療法時間 藏族民間最早流行在原始醫學與原始宗教“苯教”的流傳有關,故稱“苯醫”。苯醫有三種療法:放血療法、火灸療法、涂摩療法,至今仍在藏族民間流行。 二、神、藥兩解時期 明、清時代,藏傳佛教在迪慶境內進一步傳播,“白醫學”、“黑禳法”、“華壽法”等有關藏醫學及養生法的論著隨之傳入。遍布境內的藏傳佛教寺院,既是傳播宗教的機構,以是人們求神祛災療病的場所。 三、系統理論療法時期 迨至公元八、九世紀,以玉妥云登貢布(708-835)為代表的藏醫學家,結合中外醫學成果,編著了30多部醫學論著,其中《居悉》(四部醫典)的產生形成,標志著藏醫藥的完整理論已形成,這是藏醫藥發展的第三時期-系統理論療法時期。 迪慶和其他藏區一樣,藏醫藥的發展經歷了上述三個時期,藏醫藥理論體系也完全尊崇上述醫典,許多有名望的藏醫均出自宗教界,這是因為藏醫理論與佛學理論有著密切聯系,學經習醫同時進行。 例如,18世紀撰寫晶珠本草等藏醫藥名著的杜馬爾格西增彭措(維西人),撰寫記吐寶獸 等藏醫學專著的頓珠(祖籍滇西),民國時期撰寫藏醫精要初稿的哈咱白瑪增及其弟子、現任迪慶州藏醫院院長的藏醫專家向初稱江楚等人,都是寺院的活佛或高僧,都到西藏學習過佛學經典和藏醫理論。 1949年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藏醫藥理論的調查與研究,培養了一大批藏醫接班人。自1962年以來,許多省內外專家學者專程到同迪慶,與當地藏醫合作,整理出藏藥200多種,其中10種是珍藏多年的藏藥樣品。出版99萬字的《迪慶藏藥》專著,使藏醫藥更加理論系統化。并向國際標準化邁進了一大步。
技術理論:藏醫技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如前所述苯醫的三療法,還有酥油止血、青稞酒糟熱敷,為藏醫獨有,人畜皆能使用。 至于后來神藥兩解時期所采用的“神學”療法,實際是心理療法。 例如高僧用佛教咒語勸解病人靜養、排雜念、自身調節的“項奪”療法:把金汁或上等墨汁寫成的經書燒毀后用水沖服,有安神、涼血作用,稱“項撒”療法;還有以藥物與礦水配制的“佛水”療法等等。 藏醫學理論把人體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氣血)、“赤巴”(火、膽氣)、“培根”(精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運行氣血、活動肢體和分解食物等;“赤巴”則產生和調節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培根”主要功能是供給營養,起到長脂肪、凋皮膚、主睡眠等作用。 以上三種因素的功能在人體內維持平衡,就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反之則產生疾病。 藏醫診斷方法為望、摸、問三法,其方式是:摸脈法(切診),據脈候病作診斷與治療的依據;尿診法,以病人尿液色、氣、味和漂浮物、絮狀物、沉淀物作肉眼觀察,進行施治的依據。 成就:解放前,迪慶藏醫多集中于寺院,也有少數藏醫開設家庭診所。 1957年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后,人民政府對有專長的藏醫藥上層人士加以保護,有的還被選為政協委員、人民委員,走上各級領導崗位。 1964年,在迪慶州政協倡導下,以政協副主度設儀欽馓為主籌辦的藏醫藥研究組正式成立,并對外開業就診,僅1~4月份門診人次就達9874人次。德欽縣人民政府對散居農村的藏醫十分重視,批準吸收他們到縣醫院開設藏醫門診,后來又招收了一批藏醫“赤腳醫生”。 1973年還舉辦藏醫培訓班,聘請老藏醫傳授技術。中甸縣祖傳藏醫吳姑知詩,在出席云南省老中醫學術經驗交流會期間,成功地為與會代表演示了“尿診法”。中甸、德欽兩縣衛生部門還多次選派人員到拉薩藏醫院進修學習,選派代表出席云南省第一次民族醫藥會議,出席藏、青、滇、川、甘、新藏藥標準審稿會及在中甸召開的民族藥志資料匯總會議。經專家評審,迪慶州明21種藏藥載入《中國民族藥志》,有17個處方收入藏藥標準。 1987年9月,經中共迪慶州委批準,迪慶藏族自州藏醫院正式掛牌成立。經過幾年的努力,藏醫院已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民族醫院。現有工作人員19人,其中藏醫副主任醫師1名、藏醫主治醫師2名、藏醫醫師2名、藏醫醫士6名,還有1名中醫師。現任院長向初稱江楚,職稱藏醫副主任醫師,系省內外頗有名望的藏醫專家。 自1990年以來,在他帶領下,藏醫院采取傳統工藝和現代化科技相結合的辦法,先后生產藏成藥50余種,基本滿足了州內外各族人民的用藥需求。另外,還研制成功“二十五味珍珠丸”、“仁青祖主達西”、“二十五味綠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珠丸”等名貴成藥。 1994年,迪慶州藏醫院與云南省科委、迪慶州科委簽訂了《云南省星火計劃項目實施合同》,著手研制名貴藏藥“七十味珍珠丸”。州藏醫院組織技術骨干在州境內采集藥30多個品種,并到西藏購入迪慶缺少的藏藥原料30多種,在西藏制藥廠的協助下,攻克各種難題,于1995年11月13日研制成功“七十多味珍珠丸”,從而結束了迪慶州不能生產傳統名貴藏藥的歷史。 七十味珍珠丸:由珍珠、藏紅花、牛黃等七十多種名貴藥材制成。其功能是安神、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主治中風癱瘓、半身不遂、腦溢血、癡癇、腦震蕩、心臟病、高血壓等癥。 二十五味珍珠丸:由珍珠、藏紅花等二十五種珍貴藥材組成。主治血壓失調、神志不清、小腹脹痛、大便不通及各種神經性疾病。 兩種珍珠丸均用開水泡服,在服藥期間忌酸、冷、酒。 常覺:由牛黃、藏紅花等一百多種名貴藥材制成。主治消失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中毒、肝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