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獨克宗”古城 “獨克宗”藏語意為白色石頭城,位于香格里拉縣城的東南邊。古城歷史悠久,傳說當時建城的理念緣于站在古城對面舞鳳山頭遙望古城時發現大龜山猶如蓮花生大師坐在蓮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設布局形似八瓣蓮花。 古城建筑均為木板覆頂、土木結構的藏式木板房,其外墻采用當地出產的白色粘土作涂料。月光下的古城分外妖艷,于是,當地人就把古城稱為“獨克宗”,意為白色石頭城,寓意月光城。 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占領中甸縣城,在大龜山獨克宗城堡原地建“香格瓦”寨,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語名為“尼旺宗”,意為日光城。兩寨遙相呼應,構成歷史上有名的“香格尼旺”,即日月城。 獨克宗古城歷來為滇、川、藏茶馬互市的集散地,雍正、乾隆年間,境內商業興旺,四方商賈云集。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緬甸,切斷滇緬交通,大批援華物資只能越過喜馬拉雅山從拉薩經滇西北運抵昆明,獨克宗成為當時滇、藏、印的物資中轉站。1936年,紅軍長征途經中甸縣城,設指揮部于古城藏公堂內,并在此召開了著名的“中甸會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如今,歷盡滄桑的古城,昔日的茶馬互市繁華景象已沉寂,只有那石板在述說著古城的故事。不知從何時起,沿著街道深深淺淺的石板路,一家家用農舍、牛棚或青稞酒作坊改建的充滿時尚、各具特色的酒吧、客棧已悄然進入古城,給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古城內的中心鎮公堂,是當地藏族集會、議事、宗教活動及辦理紅白事的場所,藏語稱“獨克端巴夏康”,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咸豐三年重修。同治八年毀于兵亂。現存建筑為光緒八年(1882)所建。公堂大殿外觀呈漢式樓閣,內為典型的藏式佛殿。大殿內的清代壁畫用筆流暢,線條優美,色彩艷麗,是藏族藝人高超技藝的體現。 公堂西北的大龜山頂,建有朝陽樓,是古城內的最高點。朝陽樓高三層,采用漢式樓亭建筑。登樓攬勝,全城盡收眼底,遠可眺望松贊林寺,近可觀古城曲徑,是登高的理想處所。 大龜山腳下的古井清泉清澈涼爽,供全鎮人飲用。每天清晨,背水的藏家少女成群結隊,絡繹不絕,成為晨曦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距龜山公園東南方三公里便是舞鳳山,當地藏民奉為神山,山頂海拔3696米,生態植被保存完好。州、縣重大節日和群眾集會都在此舉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賽馬大會,高原藏家兒女最好的騎手都到此參加賽馬。各家各戶帶上華麗的帳篷、色彩鮮艷的坐毯,穿上節日的盛裝,來到舞鳳山下。賽馬節也成為了舞鳳山最熱鬧、最幸福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