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是指具有神秘感與世外桃源意義的風景,當云南用“香格里拉”更換了中甸這個縣的縣名,又有“大香格里拉”的說法來表示青藏高原東部整個橫斷山脈區域的風景風情——雪山冰峰、高原牧場、激流湖泊、草甸森林……以及那里多樣的民族和多彩的宗教與文化?!跋愀窭锢币虼顺蔀槿珖酥潦澜缬慰偷南蛲?。 不久前到云南迪慶,不經意走進一道別樣風景,不是本來意義上的“香格里拉”,卻已是今天“香格里拉”的一景,那是外面的游客來到迪慶的“創造”。 走進獨克宗古城。街道狹窄彎曲,路邊可以看到很多廢棄的老屋,是傳統的藏式民宅:一般兩層,下層牛棚,上層人居;夯土或土坯為墻,木頭柱子、地板和門窗,沒有或者脫落了彩繪和油漆,破敗而冷清。老城有些房子在翻建,但也有一些保留著,已經或正在修繕、裝修,那是因為它們被外來的游客看中,買下或者租用,辦起了酒吧、客棧、咖啡館。老屋根據經營者的愿望和思想,被裝飾出特殊風格與情調,古舊并粗糙的原木桌凳、藏式氈墊、土陶器皿,與抽象的現代派壁畫、耀眼的玻璃酒杯咖啡壺,還有那些裝幀別致的畫冊、影集、書籍,交織在或清淡或熱烈的情緒里。傍晚到入夜,這些老房子里爐火、燭光搖曳,天南地北的客人與口音各異的話語聚攏又飄散。 在老屋的爐火旁與燭光下,我們遇見了來自北京的客人抑或是主人——對香格里拉來說,他們是客人,而在這些酒吧客棧,他們是主人,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來香格里拉的歷程以及心中的憧憬。談得最多的是香港女孩小蔡。她在香港從事社會工作,扶助窮困,一個合同期滿,又正好結束一段學業,她把自己安排到香格里拉旅游,卻由此帶出一連串新生活。小蔡喜歡香格里拉的自然風光,喜歡在這里結交的新朋友,為什么不多留些時日?她盤下了中甸老城老街上一棟有200年歷史的老屋,按自己的意愿裝修成一爿“小菜咖啡店”。忙碌的過程很過癮,開張的日子很開心,之后就在香格里拉以及附近的各處多走走,慢慢看那些一天兩天看不完的風景,看那些香港沒有的草原、雪山;和當地外地的各色朋友聊聊侃侃,彌補在香港學習工作、工作學習的多年單調和孤寂,小蔡幸福著。 走進一間名為“廣林”的客棧,原本是牛棚的底層,按現在大賓館的概念,裝飾成為“大堂”,木柱相隔的一角是“總臺”,一角是“商務中心”——擺著電腦,另一邊是待客的“沙發”——木板上鋪著藏氈。樓上是客房,多人間和單人間兼有,木板墻木板地,低矮的地鋪上床單很白。有位來自廣州的唐女士和丈夫是這里的常駐客人,一打聽,原來他們夫婦倆在附近買了老房子,也要開客棧。唐女士說,她來香格里拉玩過許多次,為了朋友們來玩能方便些,現在決定自己辦客棧,這些日子搞裝修而住在“廣林”,不久她的“德拉姆驛站”就要開張。沒有見到“廣林”的老板,說是一個北京的音樂人。 來自瑞典的那位酒吧老板實際是重慶人,他在國外已經多年,每年回國來旅游,不期看中了中甸的牛棚,開店起名,干脆就叫“中甸牛棚酒吧”。他在瑞典的高鼻凹眼的鄰居竟跟著來到“牛棚”,每天晚上站吧臺。聽小蔡說,牛棚酒吧名氣大,客人多,我們進去一看,簡直是“原始社會”呀,除了那些吧臺上的酒瓶酒杯,全是不知從哪兒“淘”來的土玩意兒:老舊的木板凳,黢黑的陶罐子,手抹的泥巴爐灶……泥墻邊木凳上的一溜老鼠夾子不是要派用場,擺設而已。而今“牛棚”已成為歷史。 很多游客來香格里拉乘的是飛機,入住的是星級酒店,出行乘空調旅游大巴;翻閱白馬雪山是柏油公路,一路上手機都有信號,可以和全世界通話,可以無線上網;小蔡說她的咖啡店白天外地人來喝茶,晚上基本是本地人來消費,一晚上能花一兩百元……當香格里拉越來越走向現代化時,卻有大城市的人們來尋找失落久遠的原始與樸素,品味牛棚的氣息和泥巴的色彩——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多樣之間的互補,在這里顯得自然而不失和諧。無論“廣林”還是“小菜”還是“牛棚”,是香格里拉的一部分了,是今天香格里拉的別樣風景,折射世界的和歷史的變幻。 明天到香格里拉,又會是什么樣?小蔡說,不能“太自由”,那就沒有目標。她聯絡香港的相關機構幫助香格里拉的小學蓋新校舍;組織彝族村莊的老百姓制作手工服裝拿到市場出售掙錢……還有什么可做?下一站去哪里?小蔡還沒有想好。那個重慶人呢?“牛棚”的火爆好像已經是昨日,香格里拉不是又來了“德拉姆”?風景流淌,因為香格里拉永恒。 (來源:云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