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臺——仿佛有激越的琴聲傳來。 “伯牙絕弦”的典故,中學時代的我即已知曉且心向往之,所以此次武漢之行,古琴臺是我必去打卡之地。 從武漢長江大橋南端下來前行,過了月湖右拐,便是著名的古琴臺景區。兩棵繁茂的松柏簇擁著一座牌樓式的景區正門。正門上方寫著三個金色繁體行草大字:古琴臺。景區占地15畝,規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當年古建筑的風貌。景區內各景點參差錯落,相互融合但層次分明,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和中國園林設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了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始建于北宋,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武漢三大名勝,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譽。據傳,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于該處偶遇鐘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相互視為知音,并相約一年后重臨此地。一年后,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伯牙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史稱“伯牙絕弦”。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 景區游人不多,更顯幽靜,我得以細細游覽每一處景致。殿堂前有一處“琴臺”,琴臺右側墻角處,幾株修竹掩映下,一尊漢白玉人物石雕峨冠博帶,端坐于古琴前,目視悠遠的前方,雙手正在撫琴。涼風颯颯,仿佛正有激越的琴聲傳來——這便是“伯牙臺”,相傳當年俞伯牙即在此鼓琴。 離了伯牙臺前行,轉過一個古色古香的長廊,便是碑廊。碑廊內碑石林立,高低錯落,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流連碑廊內,最引人注目的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所題壁詩,書法遒勁有力,詞句高屋建瓴,不僅道出了友情之千古真諦,更說出了“比大海更寬闊的是人的胸襟”!據史料記載,宋湘是廣東梅縣人,78歲時曾與人同游琴臺,觸物生情,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急欲揮毫賦詩??墒巧磉呂磦涔P墨,于是他便“束竹代之”——把竹葉捆扎起來作筆,飽蘸濃墨,在墻壁上洋洋灑灑,筆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后人摹刻于石上,保存下來,成為當今荊襄地區有名的書法珍品。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感嘆再三,仿佛竹林間正有琴音飄來,從正門處下得臺階來,回望高大的牌坊,腦海中倏然掠過一首詩: 鳳沼余灰此處埋,空留雅韻筑琴臺。 胸無錦繡何當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發無端輸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 竹籬風榭年年事,偶爾鸕鶿繞幾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