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能生,顧名思義,就是指尚未取得成功,但是存在發展潛能、很有可能在將來取得進步的學生。小學班級中的潛能生通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破壞課堂紀律、與同學相處存在障礙等,非正確的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習態度使他們真正的個人能力呈隱性。 學生的潛能可能隱藏在包括學科專業、身體素質、語言天賦、模仿能力、音樂感知等多個方面,孩子可能在某一個領域展現出驚人的能力,也可能同時在多個領域有天賦。潛能生的特點就在于其能力呈現隱性,具有不確定性,導致教師和家長很難做出準確判斷。 一、溝通作用下潛能生的轉化機制 深入了解潛能生真實情況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溝通,這里的溝通不僅包括與學生直接面對面交談,也包括同其他學科的老師交換看法,以及與學生家長共同探討等。由于潛能生的外在表現通常是不盡如人意的,并且很有可能對教師和學習存在抵觸心理,因此,僅僅通過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來對其下定論顯然是具有片面性和主觀性的。所以,教師需要多方向、多渠道溝通。通過與學生周圍關系人的溝通,教師可以在整體上對學生有客觀的了解,加上與學生本人進行深入交談,經過主觀認識與客觀情況的對比,就能找到學生潛能難以發揮的真實原因。根據實踐經驗,潛能生表現欠佳的原因往往與不和諧的家庭關系、老師無意間的批評有關,教師在與潛能生進行溝通時,可著重了解這方面的原因。 一旦實現了順利溝通,潛能生的轉化就具備了前提條件。潛能生的轉化通常是正向的,從差生轉化為中等生、從中等生轉化為優等生。在掌握了阻礙潛能發展的真正原因之后,教師首先的任務就是掃除這個障礙。不管是家庭問題還是社交問題,都需要老師配合家長、同學們通力解決。接著就需要教師找到學生到底存在哪方面的潛能,找尋的方法也包括觀察法和實驗法。即通過日常觀察學生的興趣點、發現其獨有的才能,或者主動提供給學生新的東西來測試其是否具有該方面的潛能。然后教師就可以沿著這個方向進行引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養成良好的習慣,順利地將潛能發展為能力。 二、潛能生轉化的作用和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 對潛能生進行轉化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通過“問題學生”的變化來改善班級秩序,使班級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氛圍。良好的班級環境不僅僅是指學習氛圍,還包括班級里個體之間相互幫助、愉快相處的狀態。這樣的環境對于學生建立良性的社交關系、培養集體意識、提高參與度都有幫助。 (二)實現個性化教育 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行為品質、興趣愛好,在教學和授課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得以體現。在強調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今天,教師應當摒棄“分數代表能力”的錯誤觀念,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甚至是職業規劃,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這要求教師在課本內容之外,盡可能多地涉及音樂、美術、演講、運動、手工等內容,觀察學生是否有感興趣的方向或者出眾的能力。不因為學生的愛好與學習無關就不支持,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感性感知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強家校聯系 一旦著眼于潛能生的轉化和發展,必然繞不開家庭這個重要因素。一方面,建立與家長的聯系來全面了解學生,可以為潛能發掘和發展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在對學生引導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考家長的意見不斷改進。家校的聯系得以加強,這有賴于及時的信息反饋和雙方的重視。家校聯系有利于強化班級管理,促進學生發展。可以看到,現在的小學教育普遍呈現出家庭和學校不斷強化的趨勢,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缺乏家長的參與的,孩子度過的時間本身是連續的,但是由于兩邊沒有建立有效的聯系,造成時間板塊式割裂,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利影響。 潛能生的存在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對潛能生的研究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深入。不斷探索掌握正確的引導方式,實現學生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李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