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人們為做到勤儉節約,便把剩飯菜加熱后再吃,這樣是一種避免浪費的習慣。殊不知加熱后的食物更難消化,因為無論是在水分還是營養程度方面,加熱后的食物的硬度對于胃部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由于做飯做太多,又不想浪費,吃剩飯就變得不可避免。很多家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剩飯剩菜,如蔬菜水果、魚肉、米飯及速凍食品等。這些剩飯剩菜造成了人們的經濟損失,而且剩飯就像塑料袋一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因為食品的生產和供應過程都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扔掉的食品如果被當做垃圾填埋也會產生大量的甲烷這種溫室氣體而破壞環境。所以為了避免剩余食品帶來的經濟浪費、有害氣體的產生,我們應該大力提倡避免剩飯剩菜。在購買食品時,人們應該清楚自己的冰箱、櫥柜里還有多少剩余食品,精確算清楚還要購買多少食品以保證它們在變質之前得到消耗。做飯時,我們也要估量好,避免煮了過多的食物。所以,無論是從營養還是安全的角度,都盡量不吃剩的蔬菜。剩菜剩飯中,除油渣、蔬菜水果外皮、骨頭和雞蛋殼等物品,至少一半仍然可以食用。其中,水果和蔬菜占近三分之一,面包和蛋糕占五分之一,還有一些則是未經烹飪的肉類和魚類食品及沒有食用的飯菜。 除此之外,由于剩菜剩飯在腐爛過程中釋放出甲烷,而甲烷又會催生溫室氣體,因此,這些被丟棄的食物會污染環境。 鑒于這些危害,在此呼吁婦女們學習如何重新烹飪那些雖然已過最佳食用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而不是簡單地把它們扔進垃圾桶。還要提倡人們合理安排膳食,制定采購清單,并以此為據,盡量減少購買食品的數量。 剩飯菜別過6小時的存放時間以不隔餐為宜,早上剩的菜中午吃,中午剩的菜晚上吃,最好能在5至6個小時內吃掉它。如果食物存放的時間過長,食物中的細菌就會釋放出化學性毒素,對這些毒素加熱也無能為力。再者,有些食物只是狀態不佳但并不是腐敗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利用,比如發蔫的蘋果、橙子還可以和洋蔥、辣椒一起制成好口味的酸辣醬。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充分利用這些狀態不佳的食物來制造美味。而且經常自己做飯,減少購買成品食物,更有利于減少食物浪費,還有利于健康養生,尤其是剩飯菜經反復不斷地加熱或者用開水反復沖泡后,維生素C、B族等水溶性維生素幾乎損失殆盡,其余大部分礦物質也隨之流失。如果經常食用剩飯菜類的食物,容易造成體質下降、發生營養不良性等疾病。尤其是老人、幼兒或病患者,吃剩飯對于他們而言,更是有害無益。 在愛護環境的同時,我們也能享受到更健康的生活情調。節省食物、利用剩飯是一種美德,是對自己,對別人,更是對環境的尊重。我們提倡勤儉節約,杜絕剩菜的最佳方法,就是做飯時守住度,吃多少做多少。 (和嬌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