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克宗古城廣場上興起民族歌舞熱不久,藏文中學結合民族教育自身特色,也每周兩次利用課余時間,師生共同在操場上跳起了民族舞蹈。而今,全州民族規范舞的普及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欣然接受,此舉對構建和諧社會、營造文明氛圍所產生的作用有目共睹。而它在學校教育中所產生的積極效應,應該給予關注和重視。 學校教育的功能雖然長久以來爭論頗多,但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提供足夠空間,提倡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主流,也已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全國許多地區編排了自己的鄉土教材,作為開展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但毋庸諱言,我們很多人對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很片面而狹隘的層面上,把教育視為一切以課堂為中心從而追求升學的功利手段。這里且不談以升學率為標準來評價一所學校的優劣是否科學合理;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就一定會影響學習甚至影響升學?或者說,書本和考試以外的教育就是次要,是一種不會產生良好效益的擺設? 結合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認為在藏文中學開展師生共舞民族舞蹈的做法是有效的。民族歌舞是各民族長期生產勞動及生活濃縮的藝術精華,是美好而豐富的情感體驗。作為以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的藏文中學,民族歌舞所產生的美育作用是其它手段無法替代的,它是民族情愫的庫藏,民族情結的紐帶,繼承并弘揚著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延續這塊古老土地的本質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那熱烈奔放的藏族弦子、節奏明快的阿尺目刮、悠遠綿長的阿卡巴拉、古樸蒼涼的彝人達梯……無不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民俗畫卷,當你融入舞蹈的洪流,你不會是一種被迫、而是一種自覺、一種沖動,我們的學校教育有什么理由拒絕如此豐富而生動的活教材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和諧的教育就在于,要使我們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動的道德豐富性在學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中得到實現。”美國教育家克伯屈也說過:“所有富于思想而有意義的活動,都是教育。”也許,在培養考試能手與給學生“松綁”之間,我們無奈地選擇前者。但我們應該明白,只有讓學生張弛有度,讓他們多體驗去做愿意做的事、樂意做的事的時候,他們的學習才會更有動力和精力。同時,我們的教育應該做到的,是不要讓學生失去熱愛生活的天性。 (吳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