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點認為,藏文是松贊干布時代由吞彌·桑布札仿照古代梵文創制,出現在距今1300年左右。考古專家最新研究發現,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可能不止1300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負責人趙慧民介紹,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已有1275年歷史的西藏朗縣列山墓群中發現長1米左右的條形木構件,上面有用墨寫的單個字母。這些字母與現代藏語中的元音字母相似,字體較為成熟。 趙慧民猜測,木構件上的文字是區別于吞彌·桑布札所創文字的另一種成熟文字。他說,早在吐蕃時期,藏族可能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西藏文獻中多見吞彌·桑布札創造文字的說法,可《善逝佛教史》中記載:“參據蕃語實際,乃創三十字母及四元音 ”,專家據此推測藏民在吞彌·桑布札之前,已經在使用文字了。 趙慧民說,藏文是藏人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并不只是個人的創作。早在吞彌·桑布札創造現今通用的藏文前,藏族文字可能就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吐蕃時期則在字體、文法、發音上經歷了較大變化。與他觀點相似的還有西藏著名民俗學家、西藏大學客座教授赤烈曲扎。他說,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教徒撰寫的大量史書中,藏文起源被認為距今4000年以前。當時人們使用一種叫“瑪爾文”的文字。另外,苯教初期還使用一種叫象雄文的文字。據該教典籍記載,苯教的創立至少已有8000年歷史。 他說,“瑪爾文”當時僅在王室成員間和祭祀中使用,由于缺乏群眾基礎而導致最終消亡;松贊干布時期“崇佛滅苯”,幾乎燒掉了所有苯教經文,象雄文字最終也成為千古之“謎”。 另據考古發現,吐蕃時期的石碑、敦煌出土的藏文史書、鐘文中有很多文字也與吞彌·桑布札創造的文字寫法不同。 赤烈曲扎說,如果吞彌·桑布札之前沒有文字,如果僅靠口頭相傳,史書對吐蕃時代前苯教、42個部落以及松贊干布之前32代贊普的歷史不可能記載得那么詳盡。語言和文字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他認為,現代藏文很可能是吞彌·桑布札在梵文和已有藏族文字基礎上,進行了創造、補充和整理完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