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鑿刀鞘 鍛打刀具 游客選購卡薩刀 卡薩藏刀在香格里拉旅游商海里繼承和弘揚藏族傳統刀文化,不僅為香格里拉旅游市場提供藏族特色產品,還為自己開拓增收致富的門路。從公司2010年財務報表顯示,年銷售額達640.21萬元,實現利潤236.52萬元,上繳稅額16.79萬元。 藏刀在藏區有著千年的生產歷史,通過傳承發展如今已成為傳統的藏族特需用品之一,尤其是在今天的火紅的旅游市場里占據重要地位。據說,1600多年前,吐蕃便發現銅、鐵、銀礦并懂得冶煉,從此藏族人便開始了鍛打腰刀的生產歷史,也有了藏族人刀不離身的傳統習慣。藏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等4種用途,還能象征持刀者的身份和地位,刀如其人。 卡薩藏刀也是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香格里拉藏族生產出來的品質優良、獨具民族特色的藏刀品種之一。也充分體現出香格里拉藏族人民的睿智和靈秀。據考證,卡薩藏刀是羊塘(今小中甸鎮)吳公噶達生產的傳世名刀,已有900多年的生產歷史。噶家的原家名不叫“噶達”,而是叫“康斯達杰達”。“噶”藏語意為工匠。因“康斯達杰達”生產藏刀,被當地藏民取其家名為“噶達”, 他們家生產的藏刀鋒利精致,與格薩爾王刀相媲美,遠近聞名。由此,又被當地藏民譽稱為“卡薩藏刀”,是雪域英雄格薩爾王的寶劍,為鎮魔驅邪、保平安吉祥付出過汗馬功勞,流傳至今。 格薩爾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驅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輝業績,發生在十至十一世紀雪域高原上,他的神話傳說至今廣泛流傳在廣闊無垠的藏地草原上、風光綺麗的青海湖邊、巍峨旖旎的日月山下、絲綢古道的隴原大地、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美麗的孔雀之鄉云南等省區民間,這里人民至今依然懷念歌頌著這位民族英雄。 著名的格薩爾史詩中的《姜嶺之戰》,描述的是姜國王(納西王)與嶺國王格薩爾之間因爭奪鹽池而發生的戰爭,波及到現在的迪慶、麗江等境內。據現在的西藏芒康縣鹽井鄉的當地人相傳,鹽井是姜嶺兩國發生戰爭的腹心地。 當時,格薩爾王在《姜嶺之戰》中所用的指揮作戰刀,卡薩藏刀也是其中之一。“卡薩”在藏語里還有寶劍之意,專門用于戰事,曾有戰不離“卡薩”刀之說。 據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鎮聯合村的藏族老人扎西說,相傳格薩爾王姜嶺之戰時,在藏區召集了數百名有名的制刀工匠,現在香格里拉卡薩藏刀藏家手工藝文化傳播公司老總七林鄧主的祖爺七主江初就是被召去的制刀工匠之一,他在格薩爾王的軍營里,謙虛做人,向其他工匠們學習技能,他的技能日漸提高,打制的刀工藝精巧,鋼質堅硬而有韌性,刀刃鋒利,削鐵如泥,削紙如飛,并把刀敬獻給格薩爾王深得贊賞。 在明代,麗江木氏土司的統治勢力一度染指中甸(今香格里拉)、德欽、四川鄉城、巴塘和西藏芒康的鹽井等地,尤其是木氏土司木增時代對滇西北地區的影響較大。他為鞏固統治,沿途修筑了許多兵城和寨子,在小中甸修筑了一個典型的屯兵城堡,遺跡至今留存。 木氏土司在小中甸就地招兵買馬,修筑屯兵城堡,同時召集小中甸的工匠們為他打制刀、斧、鋤等生產工具,噶家的祖輩工匠也首當其中的被召去打制刀具,卡薩藏刀也得到木氏土司的青睞,其工藝技術也得到了發揚光大。 如今,隨著香格里拉旅游業的發展,當地藏民加大挖掘和開發民族文化的力度,噶家的后輩七林鄧主繼承和弘揚藏族傳統刀文化,讓卡薩藏刀走出藏鄉,走向世界。 有志者事竟成。2006年10月,香格里拉卡薩藏刀藏家手工藝文化傳播公司在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鎮聯合村吳公村民小組成立,公司占地面積15畝,總投資600萬人民幣,注冊資金50萬元人民幣,員工50多人,其中有傳統藏族工匠25人,其生產的卡薩藏刀品質優良、獨具民族特色,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的好評。 2009年,卡薩藏刀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審批,獲準商品第八類商標,核定生產鋼刀、大砍刀(刀具)、隨身武器、劍鞘、劍(武器)、佩刀、銀餐具(刀、叉、匙)、餐具(刀、叉、匙)等產品。 卡薩藏刀以金、銀、銅(白銅、黃銅、紫銅)、鐵、牛角、瑪瑙、硬雜木等為主要加工材料。生產長短不同規格、多種造型的刀具。分長劍和腰刀兩種。長劍,藏語稱“直薩”,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格直”, “格直”分“卓直”(橫帶腰間的腰刀)和“噠直”(豎帶腰間的吊刀),長度在10厘米至40厘米之間。 卡薩藏刀加工工藝以冶煉熔化、模具翻鑄、敲摳大形、刻花鑲嵌、焊接組合加固、銼磨整形、精雕細刻及鎂洗拋光等為主要工序,讓刀具更加精美別致。在藏刀的制作過程中十分講究刀刃的鋼火,鋼火的好壞決定了刀的實用性,因此,有的利用泥水、酥油、動物血和藏青果等來對刀進行淬火,讓鋼火更好。卡薩藏刀的淬火有其獨特之處,常常用寒雪來淬火,使其刀鋼質堅硬而有韌性,刀刃鋒利,削鐵如泥,削紙如飛。 卡薩藏刀在藏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等4種用途的基礎上,在打制過程中增加了護符的用途,尤其是對生產、生活、自衛型的刀和裝飾、護符型的刀有區別性的淬火,對裝飾、護符型的刀用“甘丹池博”圣泉水來淬火。同時,用圣泉水來淬火告誡持刀者戒殺生,也體現了藏傳佛教戒殺生的文化內涵,信佛人自然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現在全人類所追求的是和諧社會,刀的文化內涵也在演變發展。 卡薩藏刀的裝飾內容有龍鳳、卷草紋、幾何回旋紋等塊面點綴的二方連續,獨立的立體造型小裝飾有吉祥八寶中的寶瓶、蓮花、法輪、寶傘、金魚、勝利幢、右旋法螺、吉祥結等,以浮雕、鏤空及掐紋鑲嵌形式來表現。一般刀柄鑲有木頭或黑色牛角,便于握拿,不易滑脫。刀柄從整體外形看,頭柄首尾有平形、頭部錐形、兩頭凸形、圓形等。刀柄上還裹有黃金、黃銅、白銀絲。長劍在刀鞘整體外形以等距或對稱地點綴著鑲有各種顏色的珊瑚、瑪瑙等。在制作過程中,工匠們始終把刀打扮得精美別致,讓廣大用戶喜愛。 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公司以“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質量第一、用戶是上帝”為主導思想,以質量為根,誠信為本,追求服務至上,品牌至上。2010年9月,公司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屆民族團結節上獲迪慶州人民政府授予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戶”。同年10月,公司生產的卡薩藏刀系列產品,經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障中心審核,分別獲中國3·15誠信品牌和質量、服務、信譽AAA品牌。2010年和2011年,經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審核,評為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 七林鄧主的父親扎西旺丹說,過去國家森工企業在小中甸砍伐木材搞國家建設,他也投身到砍伐木材的行列中,從事木材經營也賺了一些錢,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家禁止砍伐天然林,從事木材經營也就停業了,就想法設法去找其他賺錢的經營路子,后來抓住香格里拉旅游業發展為契機,繼承祖傳的藏刀文化,開起了卡薩藏刀手工藝文化傳播公司,生產系列藏族傳統刀產品,投入到旅游市場,現在效益還不錯。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公司老總七林鄧主說,公司在社會各界的通力支持下,通過6年多的自身努力下,生產的卡薩藏刀系列產品不僅得到各級工商行政管理、質量監督等部門的認可,還憑借其優質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在云南省乃至全國藏刀工藝品行業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張國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