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鍋莊,藏語稱為“卓”。人們這樣贊譽鍋莊舞內容之豐富,“天上有多少顆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分類 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特點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稱鍋莊為“擦拉”(意為玩藝),在部分地方稱鍋莊為“卓”(意為舞蹈)。它是隨著藏民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鍋莊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鍋莊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他們以歌舞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節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鍋莊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風格特色 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群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莊舞有古舊鍋莊和新鍋莊之分,古舊鍋莊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較喜歡此調,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 新鍋莊的歌詞內容、舞姿都比較靈活,多反映生產勞動,新鍋莊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鍋莊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枯卓”(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回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比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香格里拉旅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