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環抱的尼汝村。 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生活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汝村的藏族同胞都要過當地最具特色、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登巴節。 尼汝位于香格里拉縣東部,距香格里拉縣城126千米,境內物種賦集,擁有林地50余萬畝,天然牧草場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屬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紅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游人譽為“秘境之旅線”,而被曾來這里考察的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公認為“世界生態第一村”。這里囊括了除雪山冰川之外的,險峻的峽谷急流,開闊的高山草甸,明澈清凈的高山湖泊,秀美的丹霞峰叢和喀斯特臺地以及古稻城冰川活動遺跡,幾乎匯聚了“三江并流”區域即北半球各類自然景觀。 聽村里的老人講,尼汝人信奉苯教,這里的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人神不離;每年苯教祭祀農業生產儀式有好多,如登巴節、禁山節、開山節、祈求龍神(敬洛神)節等傳統節日。其中“登巴節”又稱“登巴日古”、“登巴支安”(“登巴”藏語意為“七月”;“日古”藏語意為轉山,從苯教的內涵有祭拜百獸之王“虎神”之意;“支安”即十五),同屬西藏地區“旺果節”習俗一源,有祈求安康幸福、六畜興旺、來年風調雨順。 每年農歷七月,這里齊唰唰的玉米地,壓滿枝頭的野李子、毛桃,依山而居錯落有致的山寨,一派牧歌田園的景象。尼汝河(當地藏語叫“潎池”)猶如一條哈達,從村旁九曲十彎流向遠處,與遠處起伏的山巒渾然交融在一起,剎時壯觀。如期而至的“登巴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尼汝人放下手中的農活,殺牛烹羊,不管是老人、年輕人、小孩臉上都洋溢著那份富足和喜悅……此時使人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更能使我們親歷體驗尼汝人那份熱情好客、豪放淳樸、勤勞尚武真實的生活。 “登巴”節一般過三天。第一天全村人祭拜“帕姆乃”(“帕姆”藏語意為豬化身的;“乃”藏語意為仙人洞、溶洞)中的嘎杰乃(有八棵鐘乳石擎起,洞內可容納千人)洞內祭拜,經番獵獵,石螺號(洞內有尊天然形成的石號)聲、詠經聲此起彼伏,桑煙縈繞在整個溶洞,隨風飄向整個山林。得力的姑娘、小伙則以社為單位,燃起一堆大火,架上幾口銅鍋燒水燉肉,煨茶煮酒,張羅者豐盛的午餐。不一會兒工夫,地道的尼汝藏餐讓你饞涎欲滴,羊肉燉土豆,煮酥油羌(自釀青稞酒),奶酪包子等等。祭拜結束時每個人都到洞內掬捧清泉,洗洗額頭或喝一口,以求平安吉祥;之后,每戶村民還要灌上一瓶泉水拿回家,放入家中水缸除病驅邪。聽尼汝村里的人講:溶洞內積水多,清泉汩汩,則年景好,風調雨順。 “登巴”節的第二天,全村人扶老攜幼來到“神嘎格”(當地民眾敬仰的神山)祭祀山神,“倉巴”(精通宗教教義并能主持宗教事務的人士)用酥油和糌粑制作各種祭品供奉神靈,擊鼓誦經為全村人祈禱以求吉祥。村民們手捧五谷,插風馬旗,一陣震耳的螺號聲,十幾個男子跨上馬背,威風凜凜地排乘縱隊,揚鞭繞山三圈。這些儀式過后,小伙子策馬揚鞭,炫耀一下自己的馬技,贏得了姑娘們那羞澀的唏噓聲……那種毫無顧忌的感情宣泄,把往日寧靜山寨裝扮得格外現眼。倘若你細細徜徉其間,這里的一切,定會對你這個初來乍到的外人來講都感到十分新鮮與好奇,全村人不管年幼席地而坐,品嘗自家釀制的嗦里瑪酒,談笑風生、悠閑自得。姑娘、小伙正仨一群、倆一伙,此時賽馬開始了,神奇、獨特的服飾構成了一道最艷麗、最華貴、最奇特的風景線。不同于藏區的尼汝服飾,男子服飾多喜著自制氆氌楚巴(褐色、黑色、藏青色、白色鑲十字花),佩帶長短腰刀、火鐮、戒指和手鐲等飾物,還有的把精美的銀制佛龕掛在胸前。女子服飾仍用自制氆氌料。服裝的邊飾物多用自制彩綢(服裝色偏重于黑色、藏青色和綠色),佩帶珊瑚、琥珀等金銀飾品,纏用貝片串成的腰帶,身披一床用牦牛毛制成的(藏語“夏”)披風,那花邊、那迎風擺動的帶子、那件件織物細活……能透出尼汝女人的勤勞和精湛的手藝。也印證當地有“女人不會紡織就不算女人”說法(當地藏語不會紡織的人稱“拉魯”,手有殘疾貶義)。 最后那天,是則放牧人炫耀自己的牛羊膘情的絕佳時,一同邀約來到碩公壩子,他們殺羊舉歡,舉行斗牛、舉牛、賽馬,小伙子們還把宰好的羊腿掛在樹杈上,拔出腰間的長刀,試試誰的刀鋒利……對優勝者的喝彩,一浪高過一浪,這場面使你久久不能忘懷。 如今,登巴節逐漸演變成為尼汝村藏族同胞集宗教、生產和文娛性的節日。節日期間,不管是在大村里,還是在牧場、在莊房,當夜幕降臨,處處都會有藏族傳統的鍋莊舞會,圍著激情燃燒的篝火盡情地跳著、唱著,渾圓古樸腔調,女人們優雅的舞步與男人剛健的舞姿,在這通宵的夜,表現得淋漓盡致。(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