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出生在西藏日喀則農村的次仁頓珠來說,他小時候接觸的第一本圖書就是傳承了800多年的《西藏天文氣象歷書》,簡稱“藏歷”。 “藏歷的封面花花綠綠,很好看。每年的藏歷都有一幅《春牛圖》,也是色彩繽紛,我很喜歡。”如今已鬢發(fā)斑白的次仁頓珠說。 次仁頓珠長大了才知道,藏歷封面的顏色是有講究的,土年用黃色、水年用藍色、木年用綠色、火年用紅色…… 歷書雖小乾坤大。西藏自治區(qū)藏醫(y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副所長次多介紹,每一本藏歷都分全年總說、分月概說、逐日細說三大部分,內容涵蓋了天文現(xiàn)象解讀、農耕牧作時機、不同時令采集藏藥材知識以及人體脈象變化規(guī)律等數(shù)百種信息。 71歲的西藏自治區(qū)藏醫(y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研究員貢嘎仁增是目前僅存的幾位精通藏歷并負責編撰藏歷的專家之一。他說,藏歷是藏族天文歷算成果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藏族天文歷算,是根據九大行星圍繞十二宮、二十八宿的運行軌跡,推算出氣候等變化的一門學科。 藏歷在西藏原始物候歷的基礎上,吸收了漢地時憲歷和印度時輪歷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而科學的歷算體系。歷史上曾多次準確預報日食、月食等天文現(xiàn)象和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 貢嘎仁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天文歷算傳承人。他介紹,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雪域高原出現(xiàn)了12位有智慧的苯教徒,其中就有專門從事“資益醫(yī)藥”的醫(yī)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公元1206年,西藏的第一部歷書《薩迦歷書》問世。 與農歷一樣,藏歷將一年確定為12個月,60年一輪回。但藏歷不叫“甲子”,而叫“繞迥”,現(xiàn)行藏歷將公元1027年作為第一“繞迥”,推演至今。 貢嘎仁增10歲開始學習相關知識,至今已60余年。他說,藏歷是雪域高原的人們對生產生活經驗的高度總結,是藏族群眾的“生活伴侶”和“生產指南”。 本世紀初,天文歷算研究所研發(fā)出一套計算機程序。貢嘎仁增等人開始將用原始工具“薩雄”(一種沙盤,為了節(jié)省紙張)計算的數(shù)據,與計算機計算的數(shù)據相對照,大大提高了藏歷的準確性。 每年3月和9月,貢嘎仁增及同事都要被西藏氣象臺邀請參與中遠期天氣預報會商。 1993年起,天文歷算研究所利用天文歷算學原理預報的每日天氣預報開始在西藏電視臺播出。“這個節(jié)目很受歡迎,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確實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西藏氣象臺影視中心主任廖健說。 據悉,每年藏歷發(fā)行達30多萬冊,除了供應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外,還遠銷不丹、尼泊爾等國。 每天查看藏歷,已成為次仁頓珠的習慣。“我主要了解當天的天氣情況和各種禁忌。”他說,在日喀則老家,人們都嚴格按照藏歷生產生活,包括選擇婚喪嫁娶吉日等。 2013年的藏歷編制工作已經完成,明年藏歷新年與農歷春節(jié)只差了一天。次仁頓珠打算等藏歷出版時多買幾本,送給親朋好友。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