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百獸之王,是力量、勇敢、無畏的象征,不僅被用來形容體魄的強健、身姿的矯健,更指代精神的煥發、力量的凝聚。 中國的虎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也是民間文化不斷積淀的結果。從古至今,它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虎屬陽物,在十二生肖中,人們對虎似乎特別鐘愛。人們喜歡虎、崇拜虎,不僅在于虎的外形美,它彪悍、敏捷、雄健,有一身斑斕瑰麗的皮毛和強健的體魄,加之雄渾的嘯聲,給人展示一種無與倫比的外形美的形象;更在于它有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特有的氣質,顯示著一種勇猛的、威武的、勢不可擋的力量。人們從虎的身上,發掘出無以窮盡的精神元素,用以激勵和鞭策自己。 虎的形象在漢語成語俗語中有褒有貶,人們多賦予崇敬、喜愛之意。虎文化還經常以成語、春聯或詩詞形式出現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中的奇葩。比如“生龍活虎”“如虎添翼”;“金牛雖去精神在,瑞虎初來氣象新”“虎躍龍騰生紫氣,風調雨順兆豐年”“四蹄雷電去,一顧馬群空”“誰能乘此物,超俗駕長風”等。“威風”,是老虎的一種派頭。老虎獵食,尤其是餓虎下山,總伴有一股“雄風”。“風生從虎”“威風凜凜”“虎氣十足”,就是老虎的“風度”。 虎文化也常常出現于我們的飲食中。在中華食譜中,老百姓的餐桌上,經常會出現虎皮辣椒、虎皮花生、龍虎面等美味佳肴。這些菜肴的主料,常伴有深淺相間的花紋,與虎斑相似而得名。 伴隨著虎文化的普及,民間又派生出許多雅俗共賞的諺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表明一個人做事的決心和態度,“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則反映一個人得意忘形之態。“老虎吃天,無處下嘴”表明一個人的萬般無奈,而最具王者之氣的諺語莫過于那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虎門關口,林則徐怒焚鴉片煙;虎頭山上,楊子榮智斗座山雕。杭州西湖,有虎跑之泉;蘇州城里,有虎丘之山。江蘇南京,稱虎踞之地;河南汜水,有虎牢之關。虎臣、虎將,威武勇猛。虎口、虎穴,危險萬分。 老虎的虎虎生威,既體現在它超乎其他動物的勇猛和高超本領,還體現在它“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沖天干勁。這八個字,集中概括了老虎的精氣神,浸透著那么一股勁,生發出那么一種氣勢。虎年有虎勁,虎年揚虎威,干事業要像猛虎下山,雷厲風行,不能馬馬虎虎;做工作要如龍似虎,不能虎頭蛇尾,要敢于降龍伏虎,不能坐山觀虎斗;要敢闖龍潭虎穴,不能談虎色變。每個人都要有虎頭虎腦的鉆勁,虎嘯風生的猛勁,眾虎同心的拼勁,虎虎生威的韌勁,以龍騰虎躍的作風、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干勁、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以虎氣沖天之勢開拓龍騰虎躍之局。虎年同心干,一起向未來,我們必將如虎添翼、虎虎生威,開創更加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