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當蓄勢已久的第一聲春雷打破了早春的和煦,春天加快了腳步向深處行去。驚蟄,是春天的第三個節氣,仲春時節由此開啟。 在中國二十四節氣里,其他的節氣大都是靜態的、柔和的;唯有“驚蟄”,是動態的,并且蘊含著一股鏗鏘的力量。在四季輪回中,它帶著石破天驚的氣勢,向人間宣告了春的又一次回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秋冬時節,動物藏伏于土中休眠,不飲不食,是為“蟄”。待得春歸,一聲雷鳴,喚醒了那冬眠的鳥獸蟲魚。它們告別了漫長的寒冬,舒展蜷縮了一冬的身體,盡情地感受著春的氣息。至此,數聲驚雷,蟲鳴陣陣,一川煙雨,滿城花事,一個風情旖旎的春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過后,數九隆冬的寒意消散,天地間暖意融融,“春耕”便成了這個時節的關鍵詞。一年之計在于春,此時的田間地頭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農人手持鞭子驅趕著耕牛,扶著犁下了地。褐色的土地被翻開,蒸騰出一股混合著青草清香的泥土味兒。有經驗的老農會不時撿些土塊,在手里捏一捏,放鼻下聞一聞,對土壤進行“問診把脈”,在這一捏一聞中,土壤的土質如何、肥力狀況、含水多少便了然于胸。這塊地里該種玉米,還是插稻秧,或是育花生,該施多少肥,給多少水,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在春日里辛勤耕耘,才會秋日里收獲一片累累碩果。 驚蟄,不僅是要自然界的生物復蘇了生命力,也啟示著人間的每一條生命醒過來。雖然伴隨著氣溫的攀升,人易感到困乏無力,但應時而生,不貪睡,不昏睡,為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做好計劃,在追夢的征途上奮勇向前,便不辜負這大好的春光了。驚蟄節氣給予我們的道理,不只是應時而生,更是在低谷時蟄伏,在天時地利時奮起。秋收冬藏,自然界在秋冬中蟄伏休眠,是為了蓄力新生,靜待時機,人亦如此。在人生的困境時收斂鋒芒,在忍耐中錘煉心性,積累學識,磨練才能,待時來運轉,才能抓住機遇,驚而奮起,一飛沖天。 驚蟄已至,催人奮進的號角吹響,我們唯有逐夢前行,方不負春光,不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