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納古工坊非遺體驗中心體驗東巴文化。 (受訪者供圖) 清晨的香格里拉市三壩鄉白地村恩土灣村民小組,朱紅漆大門的門楣上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對聯在晨光中熠熠生輝,院落里54歲的東巴鼓制作技藝傳承人和桂全正俯身在工作臺前,骨刀在牛皮上劃出流暢的弧線。 在這里,時間仿佛被賦予了不同的刻度——他花三天時間,從砍竹子開始制作一支尖頭竹筆;用十多天時間,從選皮、繃鼓到繪制紋樣精心制作一個東巴鼓;花兩三個月,潛心完成一幅東巴畫,用礦物顏料一筆一畫細致填色,讓《神路圖》中的神靈躍然紙上。和桂全讓這座納西族民居成為活態文化體驗空間,來訪者不僅能見證傳統技藝的傳承,更能親手參與其中。 火塘邊的技藝傳承 1970年,和桂全出生于一個東巴世家,是家族里東巴鼓制作的第4代傳承人。從小深受古老深厚的東巴文化的熏陶,癡迷于東巴文化的歌舞、吟唱等文化和各種宗教儀式。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在沒有電的情況下,他就坐在火塘邊,點燃松明子,認真學習東巴文化及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技藝,10多歲時他就學會了東巴文字、喪葬祭祀、音樂、繪畫、卜算等技藝,28歲就成為白地村一帶小有名氣的東巴師。 傳統手工制鼓是東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桂全家的傳統手工制鼓技藝可謂祖傳的一門看家絕活。和桂全從父親那里學會了制鼓工藝。“黃牛皮要泡水一周以上,柔軟后脫毛,除去油脂,之后就可以剪皮制作鼓圈和鼓棒了……”完整制作一個東巴鼓要經歷十幾道工序,周期長,所需工具多,是一項既考驗技術又考驗耐心的手工技藝,而這樣一項技藝,和桂全堅持了30余年。如今,春晚舞臺上、云南省歌舞團、容中爾甲演藝中心等舞蹈演員手中的道具鼓就來自這個東巴文化傳承人之手,他制作的皮鼓不僅在本地受到青睞,而且還銷往麗江、西藏、廣州等地。 為了能夠系統掌握那些承載東巴文化的藝術瑰寶,從1995年至2011年間,他先后拜師,學習納西東巴造紙工藝、扎根技術、木(紙)牌畫制作、唐卡制作等。“那時候,學習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從未想過放棄,因為我太熱愛這些東西了。”和桂全回憶起那段時光,眼中滿是堅定。如今他不僅掌握書畫、儀軌、捏塑、雕刻,還能主持十余個東巴儀式、算六十甲子和卜卦、制作各種東巴法器,成為當地較有威望與影響的東巴經師和民間工藝師。 在堅守中尋找新生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受到了現代新技術的沖擊,很多手工技藝瀕臨滅絕,但和桂全深知東巴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不能讓它在自己這一代人手中失傳。 “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可不能丟啊!”這是和桂全最常說的話。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東巴文化,和桂全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們學習制作東巴紙、書寫東巴字、繪制東巴畫,甚至學跳古老的東巴舞,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他將東巴文化的種子播撒在了孩子們的心田。在春節、端午節、東巴文化旅游節等節日,在虎跳峽、白水臺等景區,和桂全積極宣傳東巴文化,通過現場展示東巴紙制作、東巴鼓制作、東巴象形文字書寫、印經等國家級非遺技藝,制作贈送東巴畫鼠標墊和明信片、東巴文字書簽等相關文創產品,讓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摩,還能親身參與體驗,深入感受這項東巴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此之外,和桂全積極創作東巴紙文創產品,他制作的東巴紙書簽、東巴紙扇、紙燈、十二生肖明信片等文創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他還利用新媒體方式,在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平臺記錄發布自己的手工藝作品,收獲了各個年齡段的粉絲,為東巴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融入生活才是最好的傳承 “我相信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東巴文化,才能真正地把它傳承下去。”當談及創辦納古工坊非遺體驗中心的初衷時,和桂全目光灼灼。2019年,和桂全創辦納古工坊非遺體驗中心,會聚了東巴造紙、納西紡麻、東巴鼓制作等千年技藝,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親手制作精美的非遺產品,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如今,納古工坊非遺體驗中心正以鮮活的姿態詮釋著東巴文化的生命力,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工坊內每日可見游客躬身揉搗蕘花皮、提筆勾勒東巴文,古老的技藝在手掌中蘇醒。 絡繹不絕的游客不僅讓東巴文化煥發新生,更激活了鄉村經濟。在旅游景區和東巴文化雙重加持下,周邊村民紛紛開起農家樂和民宿,花椒、蜂蜜等土特產成了熱銷品。和桂全也乘此機會,在村里廣收學徒,發揮傳幫帶作用,手把手教社員手工制鼓技藝,很多村里的外出務工人員也紛紛回家跟隨他制作東巴手工藝品和文創產品,帶動了更多的群眾增收。 和桂全那雙布滿老繭卻能在東巴紙上揮灑自如的手,那帶著孩子們跳熱巴舞時依然輕盈的步伐,都在訴說著一個傳承者最樸素的心愿。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堅守,更是在守護東巴文化的靈魂。從年輕時拜師學藝的艱辛,到如今工坊里日復一日的堅守,他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著“傳承”的真諦——不是將文化封存在博物館里,而是讓它活在人們的指尖、舞步和日常生活中。正如白水臺千年不息的泉水,東巴文化也將在這樣的傳承中,從他的手心,傳遞到孩子們的手上,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