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省政府新聞辦在香格里拉市召開“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樣樣好”系列新聞發布會·“高原幸福繪卷”專場,州委書記羅朝峰,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州農業農村局、州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負責人,東西部協作在迪代表和致富帶頭人代表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大家都知道,去年迪慶迎來動車時代,為交通現代化按下“快進鍵”,也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請問交通在共創美好生活中發揮了怎樣重要的作用?又為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帶來了哪些改變? 州委書記羅朝峰:交通基礎設施滯后制約著迪慶的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州通車里程9037.7公里,路網密度為38.97公里/百平方公里,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6.6%,高等級公路占比為8.82%。隨著麗香鐵路的開通,迪慶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有力助推了文旅產業發展。從去年11月26日動車開通至今,香格里拉站累計發送旅客147.7萬人次,到達旅客124.1萬人次,來自各地的游客乘坐動車暢游世界的“香格里拉”,迪慶文旅產業初步實現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香格里拉金字招牌的品牌優勢正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動車開通有力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麗香鐵路列車由開站時的8列增加至現在高峰期的20列,迪慶各族群眾可以更加便捷、更加舒適地外出就醫、務工、求學,最快4個半小時就能到達省會昆明,拉近了各族群眾之間的時空和情感距離,各族群眾與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頻繁,迪慶得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動車開通有力助推了物流產業發展。鐵路運輸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綠色低碳的優勢不斷顯現,從小中甸貨運站開通至今,共到達貨物30.7萬噸,發送貨物2.1萬噸,迪慶的松茸、當歸等農特產品搭乘“鐵路快線”走出高原,走向全國,生產生活物資通過鐵路不斷運往香格里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斷聚集,迪慶發展搭上了“快車”,駛入了發展快車道。動車的開通讓游客的體驗感更加美好,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各族群眾從身邊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進一步深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迪慶各族群眾的關心關懷,更加發自肺腑地擁護核心、心向北京。 云南日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5年過渡期的重要任務。請介紹一下近年來迪慶州是如何做到毫不放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精準有力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 州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莊群才: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迪慶州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工作主線,壓實“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嚴格執行“四個不摘”要求,全力推動責任、政策、幫扶、監管落實到位。截至目前,全州無新增返貧致貧對象,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成果得到有效鞏固,鄉村振興邁出實質性步伐,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我們主要抓好四項工作。一是抓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暢通農戶申報、部門預警、鄉村干部日常排查途徑,累計認定監測對象2132戶7485人,其中已消除風險1722戶6063人,對未消除風險的410戶1422人均采取了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實現了對易返貧致貧對象的早排查、早發現和早干預。二是著力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落實15年免費教育資助政策,加大控輟保學力度,實現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動態清零;加大健康幫扶力度,實現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應保盡保,強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脫貧戶和監測對象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80%以上;常態化開展住房安全排查,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項目,住房安全問題動態清零;認真落實農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動,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大幅提升。三是加大產業就業幫扶,增強脫貧人口內生動力。制定并落實《迪慶州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投入產業資金15.12億元,實施項目433個,327個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幫扶,帶動37050戶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脫貧戶、三類低收入家庭穩定增收,實現了產業幫扶“雙綁”全覆蓋。 認真落實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措施,脫貧人口轉移就業規模實現穩中有增。2023年脫貧戶和監測對象轉移就業達3.52萬人,工資性收入占比達51%。四是加強鄉村建設,改進鄉村治理。落實《迪慶州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三年行動實施方案》,193個行政村完成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成果審批和備案工作。全州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76.92%、61%。城鎮、村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100%、95.95%,累計創建省級綠美鄉鎮6個、省級綠美村莊6個、州級綠美村莊414個。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重點任務,進一步深化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改革,著力提升全州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迪慶實踐作出應有貢獻。 春城晚報記者:近年來,迪慶州釀酒葡萄和青稞產業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上發揮了哪些作用? 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建宏: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來,扎根高原,探索研究釀酒葡萄種植技術,不斷開發和提升迪慶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價值,通過產業合作促進迪慶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葡萄和青稞產業鏈,開展標準化種植,打造高原特色釀酒產業鏈,截至2023年底,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4057畝,輻射德欽縣4鄉2鎮24個村委會133個村民小組,自2004年發展葡萄產業以來累計帶動農戶增收4.5億元,累計貢獻財稅4.0億元,成為德欽縣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好產業,為迪慶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展產業和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公司在金沙江河谷流域建設釀酒青稞標準化種植基地500畝,推廣種植上萬畝,利用獨特的加工技術制成青稞干酒、青稞白酒、青稞威士忌,形成良好的產業鏈,促進了迪慶州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為了更好地發展葡萄種植產業,轉變農戶傳統種植思維,公司搭建“政府+公司+農戶”新型農業模式,組建專業技術團隊,指導農戶科學高效種植,保障農戶長期受益。除做好現場技術指導培訓外,公司流轉葡萄種植面積1560畝,建立科技示范園,開展技術研究和示范帶動。為了葡萄產區長遠發展,確保種植戶收益穩定,公司還與相關科研院所、省內外高校建立技術合作和交流的平臺,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專業共建、課程共擔、師資共訓、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贏的格局。通過定向培養、定崗實踐、定點輸送的方式,形成招錄學生、人才培養、資格認定、精準就業的職業教育閉環。近三年來,已實訓培養學生110名,吸收接納畢業生15名,培養業務骨干6名。 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加大釀酒葡萄和青稞產業的投入力度,引進新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附加值,讓香格里拉葡萄酒走向世界,讓高原特色葡萄和青稞產業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共同邁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國改革報記者: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增收的關鍵。近年來,迪慶州在服務高質量充分就業和就業促增收方面有哪些舉措? 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德壽:近年來,迪慶州人社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在高質量充分就業和就業促增收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全州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始終緊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連續8年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行動,讓迪慶百姓享受到更貼心的就業服務;利用對口幫扶平臺,推動上海、昆明、玉溪、曲靖與迪慶建立勞務合作關系,努力讓迪慶務工人員在州外、省外高收入崗位就業;圍繞重點產業和企業用工需求,加大政府補貼性培訓力度,讓迪慶農村勞動力能夠靠技術“吃飯”?!笆奈濉币詠?,迪慶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穩定在12萬人以上,脫貧人口轉移就業穩定在3.2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年均覆蓋2萬人次以上,務工收入年均達10億元以上。 始終堅持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兜牢民生底線。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在資金、政策方面的傾斜支持,“十四五”期間中央就業補助資金從2021年的7660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9956萬元,年均增長7%;地方政府切實承擔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自2024年起設立650萬元的政府專項資金,用于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積極落實就業幫扶政策,近3年每年合理設置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提升公益性崗位2.3萬個以上,設置城鎮兜底就業崗位1500個以上,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000人以上;累計扶持創業1963人(戶),幫助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的勞動者就近就地就業創業促增收,實現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始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努力提升公共就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牢牢穩住就業基本盤。構建以縣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核心,以“幸福里”社區、零工市場、鄉鎮和村(社區)就業服務站點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支柱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設4個“幸福里”社區、4個零工市場,打造4個勞務品牌;將就業服務與基層治理統籌安排,創新開展就業網格化管理,全州劃分2297個網格,配備5973名網格員,覆蓋全州29個鄉鎮;常態化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統籌節慶日、展銷會、趕集日等人流量集中時段同步開展各類“家門口”的招聘會,打造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站。 下一步,迪慶州人社部門將圍繞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目標,繼續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采取就業幫扶措施,保障重點群體就業。抓住迪慶州產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的契機,拓展優化就業空間,不斷強化政策供給和精準服務,千方百計促進群眾就業,為迪慶州高質量發展作出人社部門應有的貢獻。 新華網記者:當前,鄉村旅游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一種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新型生活方式,請問迪慶當下的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如何? 州文化和旅游局黨委書記、局長高翔:近年來,迪慶州文旅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統籌謀劃、典型引路、文化賦能、主客共享,不斷推動鄉村旅游模式創新、產品升級、服務創優。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4個省級旅游名村、4個省級旅游名鎮、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4名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據初步測算,全州共有旅游民宿557家,其中精品民宿174家,共有鄉村旅游從業戶數近5500戶、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近2萬人,占全州人口數的2.7%。鄉村旅游已成為全州鄉村產業中帶動性強、受益面廣的重要支撐。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示范推廣模式。全州鄉村旅游經過近30年的發展,初步形成多種業態統籌發展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例如以塔城啟別為代表的“精品民宿集群發展模式”,以同樂傈僳族山寨、尼汝等傳統村落為代表的“古村落開發模式”,以攀天閣黑谷、德欽葡萄產業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和田園風光模式”,以普達措洛茸村、飛來寺等為代表的“景區兼容發展模式”等。 二是積極推進特色文化塑旅鑄魂。以自然生態美景為基礎、本土文化品牌為特色,打造出一批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如創新開展“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五個大家”系列活動,在廣大鄉村組織游客和當地群眾唱民歌、跳舞蹈、講故事、賞美景、嘗美食,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產業鏈。打造一批非遺工坊,開發鄉村文創產品,探索鄉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業態。為增強鄉村旅游的參與性、體驗性,按照“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的理念舉辦節慶活動,形成了以“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節”為引領,以弦子舞、賽馬、熱巴等特色文化為載體的節慶活動體系,為迪慶州鄉村旅游產品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氣質。同時,注重發揮紅色文化育民作用,積極推進紅軍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興盛番族”“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等紅色文化故事,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推進旅游發展。 三是持續推動建立鄉村旅游聯農帶農幫扶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組織、引導和培訓農民依托當地的特有資源,參與設計、開發和銷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飾、手工藝品、特色食品、旅游紀念品等。深入挖掘果蔬采摘、農事體驗、民俗節日等資源,搭建農民經營平臺和市民參與平臺,加強宣傳和氛圍營造,提升鄉村旅游節會活動的規范化、規?;?、群眾化水平。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重點提升從業者在經營服務、食品衛生安全、接待禮儀、餐飲和客房服務、鄉土文化講解等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加強對當地干部和業主關于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管理、促銷等專業知識培訓。 通過以上措施,鄉村旅游產業帶動效益不斷提升。以維西縣塔城鎮為例,通過發展以民宿和精品酒店為特色的鄉村旅游,帶動旅游從業人員600人,年經濟收入近1500萬元,實現“民房變民宿、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農戶每戶年收入達7萬多元。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發展的重要論述,落實全國旅游發展大會部署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要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金字招牌,使之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扎實推動迪慶州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新聞社記者:今年是上海對口支援迪慶州二十周年,迪慶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問教育和醫療支援等民生領域成效有哪些? 中共迪慶州委副秘書長、上海援滇干部聯絡組迪慶聯絡小組組長陳雷:迪慶與上海結緣至今已有二十周年,歷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有關結對地區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按照“中央要求、上海所能、迪慶所需”的原則,加大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累計投入支援資金21.82億元。針對邊疆涉藏地州教育和醫療發展滯后的實際,上海市及結對地區瞄準短板,全面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員互派雙向措施,480個涉及教育、醫療為主的民生保障項目落地實施,完成投入資金9.49億元。香格里拉中學援建、州人民醫院設備購置和特色??平ㄔO等一批支援民生項目的實施,讓迪慶州教育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醫療衛生方面,累計投入支援資金1.7億元,助推迪慶州人民醫院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建設,支持迪慶州藏醫院整體遷建和三縣(市)基層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提升。瑞金醫院累計派駐醫療隊15批76人到迪慶服務,迪慶州人民醫院先后選派7批次141人次到上海參加短期非標準班培訓,27人次進修學習,9人參加掛職培訓。通過醫療人才“請進來、送出去”,迪慶州人民醫院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一是累計投入6935萬元,先后購置大型“C”臂、80排螺旋CT等設備400余臺(件),硬件設施得到質的提升。二是2020年成功創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三是建成了急診醫學科等9個重點專科,遠程診療和培訓全面加強,學科建設不斷規范。四是先后開展了急診PCI、顱內腫瘤切除等30多項手術。五是積極推進以創傷中心為主的五大中心建設,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榮獲國家“PCCM規范化建設三級醫院達標單位”。 教育方面,2007年建校的迪慶州香格里拉中學是一所飽含上海人民深切關懷的學校,承載著兩地的深厚情誼。該校同濟大學設計,投入上海支援資金3700余萬元。2023年學校晉升為云南省一級三等普通高中,是迪慶州首所智慧校園學校。2024年實現了初中招生目標,現在已經建設成為以初高中為主的完全中學,上海從楊浦區先后選派2位校長和6位教師開展教育支援工作。 云南經濟日報記者:請鄉村致富帶頭人代表余文光介紹一下自己的創業經歷和如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 維西縣塔城鎮其宗村第八黨支部書記余文光:30年前,“貧困”二字對于我來說刻骨銘心,由于家庭困難,我十幾歲就輟學外出打工,在艱難的歲月里,擺脫貧困的想法在我心里一天比一天強烈,于是我省吃儉用,靠著打工多年的積蓄,開始做起了農特產品買賣。創業是艱難的,一個人可以缺錢,但不能沒有精氣神,我經歷過無數的挫折與失敗,但從未停下追夢的腳步。 2015年,我創建了維西五安農資商貿有限公司,從事滇重樓、滇黃精、三叉白芨等中藥材種植育苗、產業化種植推廣以及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等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摸爬滾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經驗,并建立了穩定的購銷網絡。2023年末,公司農特產品銷售收入達833.6萬元,固定資產達538萬元,年產值達1100萬元。 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鏈不斷延伸,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資金入股分紅、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多種方式,動員、組織、帶領當地農戶實現增收。截至目前,公司有中藥材種植基地350畝,帶動農戶務工超過1萬人次,直接帶動220戶農戶戶均年收入8000元。 (記者 石顯堯 和泰君 黃曉麗 通訊員 趙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