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奔涌,高原巨變。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州始終把教育作為重要民生工程,持續改善辦學條件,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惠民政策,在全省率先實施15年免費教育政策……如今,一座座嶄新的校園拔地而起,圖書、計算機、實驗儀器、電子白板等一應俱全,網絡遠程教室、遠程課堂等讓孩子們更好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香格里拉職業學院掛牌成立,我州高等院校實現“零”的突破。 截至2023年,我州擁有1所高等專業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11所中學、35所小學、154所幼兒園,初中毛入學率為114.86%,九年義務鞏固率為96.27%,高中毛入學率為95.09%,小學毛入學率為113.44%,學前三年毛入學率為93.47%。從“一師一校”到科學發展的現代教育,從“有學上”到“好上學”再到“上好學”,迪慶的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教育綜合改革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2009年底,我州以集中辦學為重點的新一輪教育綜合改革啟動,成為地方教育史上專項政策數量最多、范圍最廣、內容最新、領導機制規格最高的一次改革,州委、州政府的“一號文件”首次涉及教育改革政策。 按照新的辦學思路,我州撤并864所中小學校,特別是594個一師一校小學教學點的撤并,使教師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三縣(市)普通高中學生全部集中到州直3所優質高中就讀,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大幅增加,教育結構逐步優化,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并探索出學區管理模式,允許學生跨越縣(區)或鄉(鎮)就近入學。州辦高中、縣辦初中、鄉鎮辦小學的布局調整目標基本實現,在均衡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 集中辦學教育綜合改革期間,我州完成教育基礎設施投資24億余元。集中辦學模式的大力推行,顯著促進了教育公平,有效縮小了城鄉、校際間的教育差距,確保更多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2015年至2018年,我州實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全面改薄工程力度,累計投入資金6.2億元,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美化校園環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2016年,我州投入5586萬元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完成州級和三縣(市)632個智慧云教室、10套云計算機教室、24套高清視頻會議系統等建設和聯網工程,完成4000多人次教師信息化應用專業培訓、100多名技術維護管理員強化培訓,實現了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迪慶學子修建了一條信息高速路。 2021年秋季學期起,我州實施15年免費教育政策,覆蓋了從學前三年到研究生各教育階段,除了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外,還實施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中等職業教育農村戶籍學生生活補助、本科專科省政府學費獎勵、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等惠民政策,有效解決了學生因貧輟學的問題。 幫扶力量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州依托“組團式”教育幫扶力量,各學校不斷優化管理機制,推動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同時,我州還出臺了“雙提升”計劃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為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的幫扶團隊內既有管理人員、又有專任教師,做到學科配比均衡、結構合理。同時改變傳統幫扶教師頂崗代課的幫扶模式,三年為一個周期,讓援、受雙方有足夠時間相互適應、共同成長。”州藏文中學校長李沐東說。 “組團式”教育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幫扶團隊根據州藏文中學實際情況,健全完善規章制度、改革教學模式,提供了包括制定教改方案、開展師資力量培訓、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等在內的“全鏈條”幫扶服務,一點一滴改變著受幫扶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如今,州藏文中學已孵化出了學校第一個標準化校本教研制度、第一個課堂教學標準、第一個校本課程平臺、第一個州級教師課賽一等獎、第一個省級立項課題、第一個學生社團、第一個全國學生競賽一等獎等該校歷史上諸多“第一”。 “組團式”幫扶團隊為我州帶來優質教研資源的同時,通過兩地共建、交流培訓、同課異構等方式,強化教研聯動,進一步提高了本地教研隊伍建設水平,為我州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 2023年,我州參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考生2532人,錄取2323人(含高職單招錄取456人),總錄取率達96.27%。通過努力,全州教育教學質量呈現復蘇態勢。2023年,全州一本上線率比去年增加2.32個百分點,達到10.78%;二本上線率比去年增加6.17個百分點,達到37.75%;全州本科上線率比去年增加8.49個百分點,達到48.53%。 迪慶高等教育實現零的突破 2023年6月,香格里拉職業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并實現招生辦學,我州高等教育實現零的突破,標志著我州教育事業取得重大進步。 掛牌以來,學院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和自身辦學優勢資源條件,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模式和育人方式。在旅游管理專業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生態旅游理念,在酒店管理專業中強化實踐教學和職業素養培養,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專業中注重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設計融合……這些特色辦學舉措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也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