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土專家”趙才華又迎來一個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他的科研成果“一種提升珠子參品質的生物菌劑及其使用方法”獲得發明專利。此前的2024年11月19日,趙才華的科研成果“一種珠子參育苗移栽種植方法”獲得發明專利。再往前追溯,趙才華先后獲得14個實用新型技術專利;他創辦的維西林藥公司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云南省創新型中小企業、迪慶州重點龍頭企業等榮譽。 人們禁不住會問:出生在維西縣維登鄉北甸村新寶廠村民小組,只讀過五年小學的趙才華何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趙才華用35年的摸爬滾打作了回答:“一是堅持向書本學。出身不可選擇,我因貧輟學,未能如愿上大學是我的人生之痛。但上學無門,腳下有路,我一直奔跑在求學求知路上。我愛書如命,尤其見到中藥材種植方面的書籍,就如饑似渴地學習,讀一遍搞不懂就讀兩遍,不搞明白不罷休;二是向實踐學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的目的是用于實踐。我邊學習邊實踐,失敗了就吸取教訓,成功了就總結經驗,指導實踐,日積月累,聚沙成塔,我在珠子參研究方面獨樹一幟,被群眾稱為‘參王’;三是向專家學習。我取得今天的成績要感謝專家教授。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公司跟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建立了長期的科研合作協議,共創共享科研成果。我得到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趙仁、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專家熊新武等的大力支持,他們是我的老師,我的恩人。我每前進一步都凝結著恩師的心血和汗水。四是舍得在科技上砸錢。千條路萬條路,不重視科技沒出路;千難萬難,沒有技術最難。2015年以來,我們公司千方百計擠出錢來搞科研,先后投入科技研發經費210萬元,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占到公司總收入的15%左右。事實證明,科技投入在創新發展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五是培養了一批農村科技實用人才。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靠人才。我們公司培養了蜂麗輝等7名技術骨干和示范基地管理人才,并用‘技術員+農民’的方式培養了210名有一技之長的農村實用人才。” 趙才華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他在推動中藥材產業創新發展中成就自己惠及群眾。 回想起成長經歷,今年26歲的傈僳族小伙子蜂麗輝有說不完的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培訓,我掌握了一定的藥材基地管理經驗和中藥材種植技術。公司聘請我擔任美樂村阿開臘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管理員,按時足額拿到工資,家里人在我的指導下還種植了3畝當歸,我們家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日子越來越安逸。” 跟著“土專家”、黨員致富帶頭人趙才華過上好日子的豈止蜂麗輝。2024年,趙才華創辦的公司有固定員工7名,每人每月工資3500元;公司創建珠子參、重樓種植示范基地156畝,使用臨時工3100個工日,每個工日100元;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200畝,每年支付租金20萬元;公司輻射帶動中藥材種植面積210畝,帶動31個農戶(原建檔立卡戶25戶),每年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