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州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州各項工作的主線,著力推進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賞,經濟上相互協作,情感上相互交融,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為我州繁榮發展與團結穩定奠定了基礎。 長期以來,我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將其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干部及黨員教育體系,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研討班等形式助力黨員干部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增強民族工作的使命感。為了讓黨的創新理論走進群眾心里,我州巧用“高原牧區流動黨校”“流動課堂”等資源,深入偏遠牧區與田間地頭,以質樸的鄉音宣講政策法規,暢談鄉村新貌。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歌舞展演、非遺展示等活動,搭建教育實踐平臺。 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州民族宗教委員會積極搭建平臺,每年舉辦“民族團結進步月”系列活動,涵蓋民族文化展、傳統體育賽事、民族美食節等內容。2024年民族團結進步月期間,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30萬人次參與,促使“三個離不開”等理念扎根群眾心中。民族服飾、手工藝品、歷史文物等在民族文化展上集中展示,讓各族群眾深入了解各族文化特色,增進文化認同。傳統體育賽事打破民族界限,各族健兒同場競技,在拼搏中加深友誼。在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普及方面,我州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民間藝人走進校園,教授學生唐卡、傈僳族刺繡等傳統技藝,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在推動民族經濟協同發展上,政協委員積極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扶持民族特色產業發展,通過電商平臺、旅游紀念品商店等渠道銷售,不僅增加了手工藝人的收入,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在經濟領域的合作與協同發展。 近年來,我州通過采取強化非遺保護傳承,繁榮文藝創作,挖掘文物價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創新文旅活動等舉措,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和旅游吸引力。目前,我州擁有116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等特殊文化空間;非遺代表性項目達252項,代表性傳承人520名;建成15個傳習館(中心)、69個傳習所。非遺進校園活動覆蓋率達90%以上,民眾普及率達80%,還出版了大量傳承資料。2010年,原文化部批準設立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23年7月26日,文旅部正式將其公布為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我州非遺保護工作筑牢根基。 我州還創新非遺發展模式。省級非遺“卡甲”以“非遺+化解矛盾”模式,在規范民眾生活,促進團結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廣“非遺+特色產業”模式,在全州形成20余個活態傳承基地。以“非遺+旅游”模式挖掘各民族特色美食、精品演藝節目、民俗節會等非遺文化內涵,增強民族凝聚力。近年來,我州非遺文藝創作精彩紛呈,《夢·世界的香格里拉》在省內外展演中斬獲諸多獎項,《嘎尺·那灑》獲非遺舞蹈展演金獎,《競速彩篷》獲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一等獎。同時,推出《迪慶經典民歌》等多輯音樂、器樂作品。我州不斷加強文旅資源深度挖掘與利用,在茶馬古道保護與景區打造上,加強遺存點調查研究,助力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申遺。強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以葉枝土司衙署等為試點,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迪慶段)等紅色旅游項目建設。州博物館年均接待五十萬人次,免費開放300余天,引進多場展覽,加強館校合作,發揮文旅融合前沿陣地作用。圖書館關注群體差異,推進全民閱讀,開展古籍保護工作,保障群眾文化權益。成功舉辦兩屆世界的“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節,啟動“今生情定214”IP,加強旅游景點建設,盤活石卡雪山、香格里拉七星雪滑雪場,推出冬季旅游項目,進一步提升迪慶文旅品牌影響力,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發展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