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紅旗村海拔3000多米的崇山峻嶺間,彌漫著一股濃郁的藥香,這股香氣正悄然改變著這片高寒山區的命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依托中藥材種植,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迪慶高原上一顆耀眼的藥材種植明星村。 紅旗村過去是典型的高寒山區貧困村,傳統種植業收益低微,村民觀念相對保守。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為擺在駐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面前的一道難題。為了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駐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深入調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結合紅旗村氣候冷涼、土壤肥沃的特點,將目光鎖定在了木香、附子、當歸等耐寒中藥材上。他們積極整合土地資源,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種植技術指導,成功破解了“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為紅旗村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的指導下,2024年,紅旗村傈僳地村民小組48戶農戶參與中藥材種植,每戶種植不低于10畝,全組藥材收入達300萬元左右,戶均年增收超萬元。”紅旗村委會副主任趙志生介紹。 紅旗村洞舉村民小組村民和玉光家也是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他家種植的11畝木香收入3萬余元。今年,他不僅繼續種植木香,還擴種了2畝附子,并利用積蓄建了一個中藥材烤房,進一步提高了藥材價格。從2017年大面積試種中藥材至今,紅旗村藥材種植面積已超過3000畝,品種涵蓋木香、附子、當歸、重樓等。2024年,和玉光家通過種植藥材和做小生意收入超10萬元,全村依托藥材產業,戶均年增收達1萬元左右。 紅旗村在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過程中,注重將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一方面,村民們傳承祖輩積累的種植經驗,確保藥材的品質;另一方面,積極引進現代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提高種植效率和經濟效益。 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紅旗村的中藥材不僅在當地市場受到歡迎,還逐漸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如今,紅旗村的藥香不僅飄滿了山間,還飄向了遠方,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紅旗村的蛻變,是迪慶高寒山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護好生態的一個縮影。從一株木香到滿山藥田,這片土地正以藥香為墨,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正如村民所言:“過去種洋芋填不飽肚子,如今種藥材鼓起了腰包,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