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牽著民生,連著文明。 近年來,我市遵循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原則,大力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分類,讓城市更宜居、群眾生活更美好,將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努力辦成“民心實事”“暖心大事”。 今年1月,臨滄市人民政府印發《臨滄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實施以來,全市各縣(區)緊扣“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常態長效抓好垃圾分類工作。同時,立足各地實際,因地制宜,務實推進,積極探索可落地、可持續、可復制的生活垃圾分類路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助推城市綠色轉型發展,增強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建立市、縣(區)、街道、社區共同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四級聯動機制”,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網格治理內容,整合網格員力量,積極調動網格員發揮好“信息員、宣傳員、服務員”作用。 ——以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為契機,于今年5月印發《臨滄市第三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方案》,充分發動各部門、基層單位、環衛企業、物業企業、環衛工人等積極參與,形成常態化宣傳教育態勢,通過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以及現場宣傳等方式廣泛開展垃圾分類宣傳。 ——在城區中小學、幼兒園有序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氛圍營造更加濃厚。依托愛國衛生專項行動、健康縣城建設等在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引導內部職工規范投放生活垃圾。 ——結合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服務等活動,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督導,通過發揮機關單位、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加強垃圾分類宣傳,激發市民群眾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努力營造“政府倡導、社會支持、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臨滄市著力打造“前端分類投放、中端規范轉運、末端科學處理”的完整鏈條。 以住宅小區、商超商貿、公共機構、道路街巷等為重點,全面更新完善前端分類收集設施。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配置垃圾分類亭789座、設置四分類垃圾桶6604只、分類果皮箱2651只。目前,臨翔區已實現272個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在加強城市垃圾中轉站規范管理的基礎上,以鄉(鎮)垃圾收轉運設施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全市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中端轉運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目前,永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已初步實現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在末端處理設施建設方面,2024年分別在永德縣、耿馬縣建成投運2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日焚燒處理能力800噸,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到54.3%。 目前,正全力加快云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已完成投資約1.1億元,計劃2025年底前建成運行。建成投運后,將進一步完善我市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有力提升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 為培養居民分類習慣,探索長效參與機制,我市率先以臨翔主城區為試點,并逐漸擴大示范片區覆蓋范圍。 在啟動3個示范點創建的基礎上,今年又擇優選取了3個示范小區,目前共計投放了8套智能化設備、配置12座垃圾分類亭、48只分類垃圾桶,通過掃碼識別、自動稱重、積分獎勵等功能,引導居民精準分類,根據最新數據顯示,試點小區居民投放正確率達100%,累計投遞垃圾超過8噸,為全市推廣智能分類提供可復制經驗。 “萬物以類聚,垃圾亦有別”。垃圾分類是一場全民性的“綠色革命”,需要久久為功,任重道遠。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深化垃圾分類工作,重點推進分類收運體系建設,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推動垃圾分類從“新時尚”轉變為“好習慣”,助推生態宜居城市建設。 (融媒體記者 王正強 徐守都 編輯 鄧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