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園林設計專業生到民族技藝傳承人,瑞麗青年企業家楊昊錦用十年堅守,讓德宏民族風情綻放新彩。 身殘志堅:歸來的“文化種子” 1989年出生的楊昊錦,左臂患有先天殘疾,但這從未成為他向命運低頭的理由。“別人能做到的,我付出雙倍努力也一定能行。”懷揣著這份倔強,他考入云南藝術學院,主修園林設計專業。2014年畢業那天,他站在昆明的街頭,腦海里卻全是家鄉瑞麗的竹樓、織錦和目瑙縱歌節上的歡騰——那些從小浸潤的民族風情,像一顆種子在心底破土而出。 “家鄉的民族文化正在現代化浪潮中慢慢淡去,我不能看著它們消失。”帶著這份執念,楊昊錦拒絕了大城市的工作邀請,毅然回到瑞麗。他的第一份工作選擇了民族裝飾公司,“這是離民族文化最近的地方,也是我學習傳承的起點。”從繪制第一張民族紋樣草圖,到跟著老匠人學習景頗族木雕技法,他的筆記本上漸漸寫滿了傣族孔雀紋的寓意、阿昌族刀具的紋樣密碼。 十年深耕:從工作室到“文化矩陣” 2015年,楊昊錦用僅有的積蓄創辦了瑞麗市華韻民族裝飾工作室,這是他“文化守護”的第一塊試驗田。小小的工作室里,他既是設計師,又是采購員,常常為了一塊契合民族風格的木料,驅車數百公里前往邊境村寨。 十年間,他的“文化版圖”不斷擴大:從裝飾設計所到文化傳媒公司,從農業開發公司到民族藝術有限公司,再到集民俗體驗與生態農業于一體的韻山農莊。如今,他創辦的企業已解決100余人就業,其中不乏殘疾人的身影。在華韻民族藝術裝飾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幾位殘疾員工正專注地雕刻著景頗族“目瑙示棟”紋樣,“楊總教我們手藝,還告訴我們這些紋樣背后的故事,在這里工作很踏實。”員工排勒干說。 喊沙村的美麗鄉村改造、芒約潑水廣場的舞臺設計、戶育鄉的民族特色寨門……這些德宏人耳熟能詳的地標,都印刻著楊昊錦的設計巧思。他將傣族的干欄式建筑理念與現代園林設計結合,讓傳統與當下自然交融。2017年,他帶領團隊設計的中緬胞波節彩車,以“中緬友誼樹”為主題,通體鑲嵌著傣族織錦與景頗銀飾,一舉拿下彩車評選賽一等獎,成為當年節慶最亮眼的風景線。 薪火相傳:不止于“守”,更在于“傳” “一個人的堅守太孤單,一群人的傳承才有力量。”這是楊昊錦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的公司里,每周都有“民族文化小課堂”,他親自授課,從民族歷史講到紋樣設計,從傳統建筑規制講到現代裝飾應用。“員工不僅是技術工人,更應是文化傳承人。”他說。 這份理念讓他的企業不僅是經營實體,更成為文化陣地。2021年,瑞麗市景頗族民間傳統建筑裝飾技藝傳承基地落戶他的公司;2023年,他被正式認定為景頗傳統建筑裝飾技藝傳承人。“這不是榮譽,是沉甸甸的責任。”他指著墻上的證書說,“現在我們正在整理景頗族‘刀梯’裝飾紋樣的數據庫,要把先輩的智慧留下來。” 大愛無聲:從“自強者”到“引路人” 作為省級殘疾人就業創業領軍人才,楊昊錦始終記得自己走過的路。在他的農業開發公司和裝飾藝術公司里,專門為殘疾人設置了適合的崗位,提供技能培訓。“我知道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平等的機會。”他還擔任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評委,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殘疾人“靠手藝立足”。 如今,楊昊錦的“文化守護夢”仍在延續。他規劃著在韻山農莊里建一座民族手工藝體驗館,讓游客能親手制作景頗織錦、傣族陶藝;他還想編寫一本《德宏民族裝飾技藝圖鑒》,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德宏的民族文化有多美。 從昆明城市美化設計大賽一等獎到省級創業領軍人物,從殘疾青年到文化傳承者,楊昊錦用十年時間證明,命運給的“缺憾”,可以成為追夢路上最獨特的勛章。而他筆下的民族文化長卷,正在德宏的土地上,越繪越綿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