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東旺鄉衛生院副院長張國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發動汽車準備回家。車輪在盤山公路上前行,夕陽的余暉逐漸被百丈高的山崖遮蔽,張國華回到家中時,峽谷已經完全被黑暗籠罩,只見兩岸的村子亮起星星點點的燈火。無數個這樣的夜晚,伴隨東旺鄉衛生院的每一位醫務人員守護著群眾的生命與健康。 “我們衛生院沒有固定的邊界,整個東旺鄉都是我們的診室。”東旺鄉衛生院院長知詩定基說。東旺鄉地處滇川交界的橫斷山脈,植被稀少且地形復雜,是香格里拉市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鄉鎮。全鄉共有570余位高血壓老人,每個季度,醫務人員都會跋山涉水開展隨訪。
東旺鄉衛生院的救護車正在前往村里出診 貢秋次仁 攝 今年4月的一個深夜,新聯村色從村民小組的93歲老人木瑪身體突發不適,因年邁體弱無法前往東旺鄉衛生院就醫。值班醫生立即出動,半小時就趕到木瑪老人家,并駐扎在此對老人進行了3天的精心治療。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轉后,值班醫生才放心地返回。 每年5月“蟲草季”,為服務好上山采挖蟲草的群眾,香格里拉市整合醫療資源,建起醫療保障帳篷,東旺鄉衛生院主動擔當,與其他醫護人員一道駐守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山草甸。“蟲草山上,我們既是醫生,也是親人。”知詩定基說,“高山空氣稀薄,但醫療服務溫度不減。” “送醫送藥送政策,是我們衛生院的傳統。”東旺鄉衛生院醫生張明華說。1996年他成為醫生時,東旺鄉的很多地方都還沒通公路,衛生院的醫生需要背著十多公斤重的藥箱徒步出診。“要前往新聯村的色從村民小組和吉利村民小組開展下鄉走訪,當時唯一的選擇就是徒步。”張明華回憶說,“光是路程就需耗費3天,出診一趟基本上需要整整5天。”盡管山路崎嶇難行,但張明華與他的同事們依然堅持著送醫、送藥、送政策到群眾身邊。 新聯村色從村民小組的68歲老人中用見證了東旺鄉衛生院的變遷:“以前醫生們來村里看病,全靠兩條腿走,過河的時候還得挽著褲腳蹚水。”老人欣慰地說,“現在不一樣了,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醫生來看病,半小時就能到。”
色從村民小組 貢秋次仁 攝 雖然東旺鄉已實現“組組通公路”,可受特殊地理與氣候環境影響,塌方、落石、泥石流仍會毫無預警地阻斷進村通路。一旦遇上這類險情,醫務人員不得不背起藥箱,徒步穿越險峻的山路前去救治患者。不久前,躍進村白美村民小組的一名孩子不慎從三樓墜落,東旺鄉衛生院的救護車呼嘯而至,不到3小時就將孩子送到迪慶藏族自治州醫院;今年3月,85歲老人阿龍七林突發疾病,鄉衛生院爭分奪秒,2個半小時就把老人送達迪慶州醫院手術室。 在東旺鄉衛生院的中藏醫室里,草藥清香彌漫。畢業于云南省中醫藥大學的品初拉姆入職不久,正在為一位老人把脈;身旁的七林央宗醫生熟練地用藏醫火針療法為患者診療。“傳統醫學與現代醫療相結合,讓我們能更好地為村民服務。”品初拉姆說。 東旺鄉衛生院只有25個醫務工作人員和10張床位,但今年住院人數已達82人次。每年,衛生院都會組織一次大規模集體下鄉送醫活動,醫務人員分3組深入全鄉義診。醫生們還會為村民進行免費體檢,每季度隨訪高血壓、老年人、糖尿病等重點人群。2025年,東旺鄉的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98%,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了“健康守門人”。 夜幕中,東旺鄉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們還在忙碌,整理健康檔案,準備次日下鄉的藥品器材,核對隨訪名單,為6500多名群眾擎起一盞生命之燈。 記者手記 在滇川交界的高寒深山,東旺鄉衛生院的醫務工作者們用雙肩扛起藥箱、用腳步丈量生命。他們穿越塌方與風雪,將“流動診所”開到雪山之巔、蟲草山麓。從徒步出診到“半小時醫療圈”,變的是路途,不變的是守護。25名醫務工作者是疾病的救治者,更是生命的守望者,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醫術,托起鄉村振興的健康基石。無論山多高、路多遠,東旺鄉衛生院醫務人員始終用日日不斷的守望,讓生命之光在雪線之上生生不息,也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諾在深山峽谷里發光。
|


382b0ffa-a2c9-402f-a89f-b203c1b13591.jpg)


9478d1ae-3cc4-448d-a071-3ee7d9f3ff9e.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