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欽縣奔子欄鎮民族團結進步服務中心的二樓鍋莊舞傳習中心內,身著傳統服飾的人們圍成圓圈,踏歌起舞,從白發老者到垂髫孩童,舞步間流淌的是延續千年的文化血脈。作為迪慶鍋莊的重要組成部分,奔子欄鍋莊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憑借著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在雪域高原上書寫著非遺傳承的生動篇章。
傳承人:從"少數人掌握"到"全民參與" 奔子欄鎮擁有48名各級各類非遺傳承人,構成了非遺傳承的核心梯隊——其中國家級2名、省級8名、州級4名,縣級34名。省級非遺傳承人此里拉姆是奔子欄鎮有名的鍋莊傳承人,每天找她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寒暑假期更是擠滿了學習鍋莊的娃娃。除了線下教學,她還學會了用微信發教學視頻。這種傳承熱情并非個例,當地傳承人每年參與的公益活動超過10次,通過線上推廣、進校園教學、惠民演出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推廣傳承傳統文化。正是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曾經只有少數人通過口口相傳掌握的鍋莊技藝,逐漸成為全鎮群眾的共同財富。
傳承創新:從田間地頭到舞臺熒屏的破圈之路 奔子欄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介紹,“以前跳鍋莊,多是節慶時群眾自發活動,現在我們有系統性的傳承機制。”記者翻開厚厚的培訓記錄看到:青少年寒暑假培訓班每期至少40人,成人班常年不間斷,非遺進校園覆蓋全鎮小學。更特別的是教學成果展示機制——文化進軍營、社區惠民演出、村晚和春節聯歡晚會等,讓學習者從課堂走向舞臺。 7歲的和馨愷是培訓班的“小明星”,他已熟練掌握20余首鍋莊舞曲及10余套傳統“夏卓”舞步,爺爺還稱贊他跳得比自己年輕時好。在去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和小伙伴們表演的原生態鍋莊讓臺下老人們熱淚盈眶。“娃娃們稍顯稚嫩的唱腔比任何專業演出都動人。”觀眾的評價道出了奔子欄鍋莊的魅力——它不追求華麗技巧,而是堅守“原生態”底色。 在奔子欄鎮,鍋莊的傳承從未停留在原樣照搬,而是在堅守原生態內核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發展。這種創新,首先體現在守正與創新的平衡。傳承人團隊深諳根不能丟——所有創新舞蹈的動作原型,都源自當地傳統舞步,4套“夏卓”基本步法、12首經典鍋莊曲調,是每個學習者的必修課。“就像幸福鍋莊,我們只是把原生態的散點式舞蹈排成了更整齊的隊形,把原本舒緩的節奏稍作提速,年輕人就覺得更有勁兒了。”在抖音上#奔子欄鍋莊#話題下,原生態舞蹈與創新作品累計播放量已超百萬次。 加快對外交流的腳步,讓這門技藝成為文化使者。鎮民族團結進步服務中心組織鍋莊舞民間公益團隊,不僅在州內頻繁展演,還曾遠赴馬來西亞、英國等地參與文化交流。今年8月,奔子欄感恩鍋莊志愿服務項目成功入選云南省第四屆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項目庫。全鎮各族人民用跳鍋莊的方式表達著對黨的感恩之心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代際接力中,創新更顯生命力。培訓班里孩子們都是創新達人,他們把學校教的現代舞隊形知識,悄悄融入鍋莊排練。“老師沒批評我,還讓我帶著大家試。現在我們的青年鍋莊,既有傳統圓圈象征團圓之意,又有扇形等隊列變化,拍照出來特別好看。”在去年的村晚上,這支由青少年原創的舞蹈,讓臺下長輩們連連點頭“娃娃們跳出了新意思,但根還是老輩的根。” 如今的奔子欄鍋莊,早已不是封閉在村寨里的土特產。它走進了校園的課間操——部分中小學將簡化版鍋莊編為體育活動,每天的課間操就會響起鍋莊旋律。鍋莊還融入了文旅融合的大潮——當地民宿推出“跟著傳承人學鍋莊”體驗項目,游客可以跟著老師學跳,也能參與傍晚的廣場集體舞。 “以前覺得傳承就是留住,現在明白是傳開,只要有人跳、有人學、有人愛,鍋莊就能在時代的土壤里,生長出屬于自己的春天。”此里此姆看著廣場上各族群眾共跳鍋莊的場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



09005240-d83b-47a3-b919-0aa2395138fb.jpg)



382b0ffa-a2c9-402f-a89f-b203c1b135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