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時代大力學習弘揚楊善洲精神新聞發布會延伸采訪活動在施甸縣啟動。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中國組織人事報、人民網、新華網、云南日報等多家媒體的記者齊聚于此,圍繞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以及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楊善洲精神展開深度探尋。 采訪首站為水長鄉稻母廣場,全國最美農技員徐光向記者們講述了楊善洲老書記引良種、創良法的動人故事。在老書記的堅持和示范下,良種良法的效果愈發明顯,水稻產量大幅增長,施甸也因此成為滇西糧倉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憑借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施甸不僅建成了中國雜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還保障了兩系雜交水稻制種母本供應量占全國80%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落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施甸貢獻”。記者們了解這些情況后,無不發出由衷贊嘆,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楊善洲精神在這片熱土上的傳承和弘揚。 在施甸縣富硒蘋果種植基地,350畝蘋果樹整齊排列,枝頭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這一綠色富硒特色農業項目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大家就蘋果品種、價格、銷售渠道等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并就該產業進一步發展給予了意見和建議。農民日報記者趙新寧建議:“基于這里的富硒成份比其他地區高出1.5倍,可以利用這一優勢來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品牌。” 恰逢楊善洲同志逝世15周年,采訪團走進云南楊善洲干部學院。院內,前來悼念的干部群眾絡繹不絕,記者們也加入緬懷隊伍,聆聽講解員講述老書記退休后扎根大亮山22年、造林5.6萬畝并無償移交國家的事跡。記者們還采訪到了楊善洲的大女兒,聽她回憶老書記的一生。此外,記者們還與前來培訓的學員進行了交流。此次延伸采訪活動,讓大家對楊善洲精神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趙新寧表示:“作為一名“三農”記者,我會持續發掘基層黨員帶領群眾致富、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故事,用報道讓楊善洲精神‘活’起來。”“楊善洲老書記退休后放棄安逸的生活、22年深山種樹的堅守令人動容,我們要心里裝著老百姓,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把工作干好、干扎實,這就是對老書記最好的懷念和對其精神最好的傳承。”香港經濟導報記者胡兆鋒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