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麥粒,滿滿的笑意。拉孜縣吉榮村青稞種植大戶、86歲的老黨員達瓦,望著自家打場地里堆得滿滿當當的青稞激動地說:“從人民公社到現在,我家還從沒有收獲過這么多糧食呢!” 今年以來,日喀則市堅決貫徹自治區黨委關于“強力提升青稞單產,力爭每畝增加50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堅持上下聯動發力、行政技術互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部門協同作戰,在全市范圍內打響了青稞增產行動攻堅戰。 數據顯示,2017年日喀則市青稞總產量達到38.48萬噸,比去年增產4.37萬噸,平均每畝增產51斤,如期實現了既定目標。 加強組織領導,牽住增產“牛鼻子” 實施青稞增產行動是日喀則市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重點盯、重點抓。 日喀則市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打造“世界青稞之鄉”為方向,堅持優勢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先發展,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現代化。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農牧、財政、發改委、水利、科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日喀則市青稞增產行動領導小組,并組建工作專班,加強部門協同作戰。各縣區、鄉鎮也紛紛組建相應工作機構。青稞增產領導小組牽頭,強力指導、深入調研、專題研究、統一部署,編制工作方案、安排資金投入、集中力量突破。提升青稞單產,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 強化科技支撐,狠抓科技服務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是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日喀則市實行“行政+技術”的工作機制,將技術人員的考核獎懲與實際工作掛鉤,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在全市范圍內構建起了區、市、縣、鄉、村五級技術力量“分級包片,上下聯動”的科技服務網絡。以科技為支撐撬動良種推廣,著力打造一批青稞標準化生產示范點。全市共推廣種植青稞良種77.92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90.4%。通過集成配套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共落實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地70萬畝,建成“百畝千斤”“千畝千斤”青稞標準化生產高產栽培示范片100個。 推廣應用以商品有機肥為重點的“有機+無機”肥料配施技術。以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和土壤微生態,涵養農田地力,深挖土地增產潛力。著力開展一系列新品種、新農藥、新肥料的試驗示范。安排財政資金1.22億元用于青稞增產行動,加大化肥、農藥、種子等物資的投入力度,同時,廣泛開展新型農機具作業展示示范,重點建設桑珠孜區比雜村青稞全程機械化生產整村推進示范點,擴大了2.89萬畝深松整地作業面積。 突出產業帶動 延伸產業鏈條 依靠以青稞種植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是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著力點和第一主體。 日喀則市堅持“群眾熟悉、就近就便、能干會干”原則和“政府主打脫貧、產業主導致富”的理念,精心培育發展以青稞種植為基礎的農牧扶貧產業。 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以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為基本方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青稞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以青稞為原料的食品加工、保健品深度開發,著力提高青稞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引導農民充分認識大力促進青稞產業化發展、現代化發展對助農增收的重大意義,從而自覺發揮主動性,實現增收致富。 德熱是崗巴縣當嘎村貧困戶,去年他種了16畝青稞,平均畝產只有187.9斤。今年,在青稞增產領導小組的幫助下,改種新品種、增施有機肥、調整播種量,今年青稞平均畝產達到393.5斤,每畝可增收545.1元。 土地肥美的莊園,西藏糧倉的美譽,青稞種植的故鄉;勤勞樸實的農民,辛苦一年的耕耘,洋溢喜悅的笑臉。日喀則市關于青稞的這篇大文章還在繼續書寫著。(西藏日報 楚武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