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門面,一張木板床,舊棉花就彈成了新棉被,舊棉被也彈成了新棉被。 為了尋找拉薩“彈棉郎”的蹤跡,記者尋訪了很多小巷,在團結新村的一個拐角處,記者有幸遇到了谷師傅。 谷師傅今年50歲,皮膚黝黑,那是他年輕時走街串巷彈棉花曬的,如今,他彈棉花已經超過了30年。現在在娘熱路上開著一家棉絮加工店,這附近沒有什么競爭對手,谷師傅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替人加工一床舊棉絮也就掙個幾十元錢,一天也不過加工四五床。“只能糊糊口。”谷師傅很靦腆地說道。拉薩已經進入冬天,棉絮加工的生意會比較好,一個月最多能掙8000多元。 大約過了半個鐘頭,5斤的棉絮彈好了,彈棉絮灰塵大,發動機持續的震動感也讓人難受,為了不讓棉絮亂飄,機器邊還圍了罩布。“我們這是掙的辛苦錢,習慣了。”谷師傅自嘲說,老伴聽了很知足地笑了笑。這十幾年來,老谷的誠信培養了不少回頭客,加上店鋪位置好,還有遠從地區開車來彈棉絮的。即使目前棉花價格不斷提高,谷師傅這里還是老價格,因為老谷很愛面子。 ?“這里活兒做得好,人也實在。”一位老大爺在旁邊看了許久,他跟老伴是這里常來的“看客”,每天飯后散步走到店門口都會望一望。除了他們,路人便是多為好奇,路過總要停留片刻,駐足觀看一會兒。 ?中午時分,一床新棉絮彈好了,拍拍身上和頭上粘的棉絮,老谷準備吃午飯。“每天都有活兒做,我們老兩口日子很充實。”老谷剛坐下來休息,老伴說道。隨便吃點飯,老谷接著把今天的活兒干完,他們一天的工作就算結束了。 ?近幾年,隨著紡織業對手工生產的沖擊,市場經濟的轉變和成品被褥的熱銷,年輕人嫌棄自制棉絮太重,又不時髦,谷師傅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谷師傅以前想過改行,曾經干過木工、泥工,還開過家具店,輾轉內地很多個省份后,最后選定在拉薩,還是撿起自己的老本行,固定在了彈棉花這個行業上。前幾年也曾經收過幾個徒弟,但是這些徒弟后來都轉了行,要么打工去了,要么去做了汽車修理,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愿再跟老谷彈棉花,到工地開車去了。“手藝很可能要在我手上失傳了。”說到這里,谷師傅的眼光似乎黯淡了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做多久,年齡大了,做一天是一天吧。”身邊沒有了繼承者,谷師傅覺得很可惜。 ?以前,拉薩各條巷子里有很多棉絮加工店,在團結新村、色拉路、居民區里……據說他們都來自江浙一帶,如今,他們堅守的不只是這份工作,而是一份手藝人的榮耀,更是對西藏發展變化的見證。(西藏日報 記者 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