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我們走進瀘水市上江鎮新建村瀘水華茂核桃種植林農專業合作社豪豬養殖基地,只見一排排用水泥青磚砌成的小格子豬圈里,160多只渾身長滿棘刺的豪豬正在進食紅薯藤。“別看它外表難看,可值錢了。一頭可賣2000多元,收入比養殖普通家豬多兩倍多呢。”養殖戶阿南格高興地說。 ?? 新建村是一個地處半山區的傈僳族村寨,全村1353戶、51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8戶844人,經濟來源主要靠養殖業。這幾年,傳統的生豬養殖業市場波動很大,價格起伏不定,農民獲得的養殖收益很低。2016年,省教育廳駐村扶貧工作隊依托新建村氣候條件好、林地廣、山地多,農產品豐富的優勢。多方面爭取項目資金,因戶因人開展技術技能培訓,發動群眾發展豪豬、肉牛、土雞等特色養殖業脫貧致富。 去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阿南格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養了30只豪豬。他起早貪黑,辛勤勞作,一年時間,大小豪豬已有56只。第一批豪豬雖然已到出欄銷售的時候,可他并不打算賣,而是想進一步擴大規模,養殖更多的豪豬。 在新建村,像阿南格一樣養殖豪豬的貧困戶越來越多,大家希望逐步擴大豪豬養殖規模和數量,獲得更多的收益,早日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中出列。 “一只豪豬每天飼養成本才3元,傳統生豬每天飼養成本為9元。出欄時間差不多,價格卻比傳統生豬高,非常劃算。”新建村黨總支書記李學華向記者算起了養殖賬。 肉牛養殖戶阿香每天最開心的事是給肉牛喂食。有時到六庫趕集,到親戚朋友家聚會,多晚回來都要到牛圈看一看,數一數。“它們可是全家的希望。”阿香說,以前,一家人一年四季在山坡上種包谷,僅能吃飽穿暖。如今,她的包谷地全栽種了牛飼料,養了31頭肉牛。去年賣了12頭,收入10多萬元,建蓋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里水泥路通到家,不需要出村,就會有人到家里來買牛,非常方便!”阿香高興地說。 現在,新建村特色養殖業發展非常快。全村肉牛存欄已達1500頭,土雞2000多只。成立了村集體企業,用于完善村基礎設施、發展村公益事業、為村民提供緊急救助、向村民發放紅利等事項。有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個電子商務服務部。更多的貧困群眾依靠特色養殖業擺脫了貧困,走上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