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土地流轉給公司,有1.6萬元的收入,夫妻倆到公司蔬菜基地打工,每年收入也有4萬多元,兩項加起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7月12日,正在瀘西縣中大河岸邊紅河興仔記蔬菜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勞作的中樞鎮大興村貧困戶楊清林告訴記者,這樣的收入讓他們一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盛夏7月,走在中大河兩岸,寬敞的河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河水歡快流淌,河床道路寬敞平坦,柳枝隨風而舞,河道兩岸5300余公頃規模化、現代化運作的田地里,勃勃生長的蔬菜和花卉一望無際……這就是瀘西中大河現代農業示范區蔬菜產業片區。這里的大部分貧困戶都和楊清林一樣,依靠著這個“大菜園”,脫了貧致了富。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大做強產業是根本。瀘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在脫貧攻堅中,該縣嚴格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要求,不斷創新扶貧模式,把效益直接落實到戶,落實到人,把貧困戶“粘”在產業鏈上。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通過農業產業帶動廣大農民脫貧致富成為瀘西縣的必然選擇。 尤為重要的是,瀘西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氣候特點,非常適宜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特別是2016年8月以來,借助“G20峰會菜園子”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該縣圍繞水、田、路等基礎設施,整合水利、林業、農業等部門資金8.81億元,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20.27億元用于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建成標準化蔬菜基地1.2萬公頃,為農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更為貧困戶在脫貧增收上鋪就了一條坦途。 瀘西縣在做大做強產業促脫貧中,根據山區和壩區不同的環境條件,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大力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全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扶持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優勢產業,推行“菜單式扶貧”模式,積極引導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內,該縣通過實施土地經營權流轉,扶持培育了龍威、明康匯、香港興仔記、新利康、天露果蔬等一批龍頭企業;扶持建設起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高原特色農業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基地打工、勞務輸出等,激發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走進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云南瀘西種植有限公司高原特色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泛著銀波的塑料大棚格外顯眼,大棚內,萵筍、白花、白菜等蔬菜著實惹人喜愛,工人們一派忙碌。 “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公司在金馬鎮流轉土地266公頃,每年按照每0.067公頃1600元的標準向當地農戶支付土地租金。目前,在基地務工的農戶有500多人,貧困戶每年正常務工的話,一年收入在2萬多元,再加上自己土地的租金,每戶一年收入在3.5萬元左右。”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云南瀘西種植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穎介紹。 “我家土地少,一年忙到頭只夠糊口。來這里打工有一年多了,幫公司栽菜、拔草,干計件活,每天能拿到80元,日子比以前強多啦!”正在管理蔬菜的金馬鎮爵冊村貧困戶張蓮香樂滋滋地說。 如何讓農戶“抱團”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瀘西縣堅持開放發展、內培外引,把農業產業招商作為全縣招商引資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營造高效、優質、便捷的招商環境,先后引進了一大批國內和省內知名龍頭企業,這些新型主體長期在市場摸爬滾打,對市場觸角更靈敏、決策更有效。至目前,全縣共培育涉及蔬菜產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45個,帶動農戶3.4萬戶、17.2萬人直接參與產業化經營。其中,培育省級、州級涉農龍頭企業29家、專業合作社130個、家庭農場42個、種養大戶521戶,帶動2552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6萬元。”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張汝印介紹說,至2017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公頃,上市蔬菜115.76萬噸,產值17億多元,農民在農業生產基地實現務工收入3.5億元。在蔬菜產業井噴式增長的同時,實現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達到了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 為了讓“瀘菜”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產業,瀘西縣堅持按照“六化二品牌”的發展戰略,即“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訂單化、產業化”,著力打造山地無公害蔬菜和大棚蔬菜兩大品牌,并采取“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與省內外客商簽訂訂單,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同時,瀘西縣以中樞鎮中大河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代表的精細蔬菜產業帶,以午街鋪鎮、金馬鎮為代表的時鮮蔬菜產業帶,以三塘鄉、向陽鄉等東部山區為代表的高山蔬菜產業帶,以中樞、永寧、白水等鄉鎮為代表的加工蔬菜產業帶,形成了“市場造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帶農戶”“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格局。 正如瀘西縣委書記王家林所說,瀘西縣通過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業產業向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既為農民增加直接收入,又為產業精深加工提供原料;其自然形成的農業景觀,又為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增添了景色;從而加快一產與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瀘西縣正在把這個“高原花園城市”繪就成既是產業基地、又是旅游觀光目的地的美麗家園,不斷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紅河日報 記者?李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