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6日,省委書記王寧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調研。在園區企業,他強調要以商招商、延鏈升級、聚鏈成群。在社區村寨,他強調要創新組織形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 從“鏈”到“聯”意味著什么?透過這兩個關鍵字又看到了什么? 延鏈升級 聚鏈成群 一張鳥瞰圖,讓富寧產業園區盡收眼底,電解鋁、鋁板帶、鋁箔等生產企業“比鄰而居”。展廳內,彩涂鋁板、電池連接件、鋁圓片、鋁膜板等產品一字排開,顯示出鋁產品廣泛的應用場景,也傳遞出鋁產業齊頭并進的蓬勃態勢。 富寧產業園區內,占地面積最大的云南神火鋁業,是當之無愧的“鏈主”企業,其年產90萬噸電解鋁廠區氣勢恢宏。在調度指揮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當日鋁錠、鋁液等生產情況,依托5G、AI等技術運用,中心可通過3D影像實現對廠區的立體化、精細化調度。“生產線整體技術裝備屬國際先進水平。”神火集團黨委書記李煒介紹。 以“鏈主”為抓手,富寧縣“以鏈招商”“以商招商”,10多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緊隨而來,綠色鋁材一體化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我們正著力推動‘上游采選冶、鋁精深加工、再生鋁利用’。”富寧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徐加俊介紹,園區聚焦原鋁與再生鋁協同發展,加快布局鋁制汽車零部件、光伏組件、建筑型材等精深加工項目。 “鏈”,讓富寧縣牽起了產業發展的“牛鼻子”,也是文山州打造“中國綠色鋁谷”核心區的關鍵之舉。 圍繞“建鏈”育龍頭,引進建設云南宏泰、云南神火、文山鋁業三個“鏈主”企業,形成硯山、富寧、文山“一引擎、雙基地”的綠色鋁產業發展格局,產業基礎得以夯實。目前,全州已建成電解鋁產能343萬噸,最高運行產能達288.8萬噸,占全省近半壁江山。 圍繞“強鏈”聚園區,以“鏈主”企業為支撐,帶動上下游精深加工及配套裝備制造企業入駐園區——硯山縣聚焦建筑型材等推進精深加工;富寧縣著力發展綠色鋁材一體化產業;文山市重點布局鋁加工及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實現一體布局、園區聚集、錯位發展。 圍繞“補鏈”抓項目,在3個涉鋁縣(市)分別組建園區管委會和服務平臺,強化部門、屬地聯動,推動“鏈主”“鏈長”雙招商。目前,文山州鋁產業投產項目18個,在建項目14個,開展前期工作12個,鋁加工設計產能增至676萬噸。同時,再生鋁產業加速布局。 “今年,我們企業有望實現產值246億元。”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樹華介紹,投資27億元建設的高精鋁合金扁錠項目和高精鋁合金板帶項目,預計春節前后投產,達產后可實現產值120億元。“鏈”還在不斷延伸。 數據顯示,通過在“短鏈延長、斷鏈連通、細鏈增粗、無鏈生有、弱鏈變強”上持續發力,2024年1至9月,文山州鋁產業工業產值預計達592億元。 “度電產值從2020年的1.24元提高至2.08元,合金化率從2020年的4%提升至58%。”文山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李永忠表示,“鋁原料—電解鋁—鋁加工—鋁精深加工—鋁應用—再生鋁”全產業鏈正加速成型。 從一地看全省。今年以來,云南持續推進實施綠色鋁產業發展三年行動,主動承接產能轉移,持續拉長產業鏈條。截至6月底,云南已建成電解鋁產能633萬噸。上半年,全省電解鋁產量238.39萬噸、同比增長43.9%,綠色鋁產業實現產值705.29億元、增長35.4%,增加值增長23.9%。 “我省綠色鋁生產已積厚成勢。”王寧在調研時強調,要充分發揮綠電+先進制造優勢,以商招商、延鏈升級、聚鏈成群,把綠色鋁做成云南重要支柱產業。 聯農帶農 興業富民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調研期間,王寧進鄉村、走企業、訪社區,與基層干部群眾、企業負責人等深入交流。 富寧縣新華鎮安康社區是一個易地搬遷后多民族共居的社區。得益于當地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來自廣西的一家企業在社區投資成立了云南裕方輝制衣有限公司。“我們正大力招錄工人,主要吸納易地搬遷群眾等。”公司總經理曾春燕表示,目前3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已投入運行,1500平方米的綜合樓正在籌建,將致力于設計生產校服、民族服飾、工作服等業務。“我們辦企業帶就業,努力為當地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曾春燕說。 “要鼓勵支持招小商、招就業帶動力強的商,為群眾提供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王寧叮囑文山州隨行干部。此前,在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上,王寧就曾指出,要鼓勵招小商。 政企攜手共同創造就業,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 百度智能云(廣南)基地是廣南縣引入的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產業項目。近年來,伴隨智能駕駛等運用日趨廣泛,數據標注業務方興未艾。在廣南,一批年輕人與這項業務實現了“精準匹配”。“年輕人動手能力強,學習能力強,只要靜下心來做,可以保持較為穩定的收入。”七彩智能云(文山)科技公司負責人舉例,今年23歲的本地人李乾貴就因業績突出,榮獲9月份“產值第一名”,拿到了一筆9000元左右的獎金。 “把握數據標注等新就業需求機遇,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王寧表示,要積極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讓更多年輕人在家門口端上數字產業“新飯碗”。 秋雨后的六郎城村云霧繚繞,石板鋪設的道路干凈整潔,古色古香的小屋錯落有致,村舍庭院的石斛盆栽映入眼簾......這座距廣南縣城約18公里的小村莊,因為嵌入旅游產業而實現“蝶變”。 “我們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聯農帶農發展石斛產業和旅游業。”廣南縣凌埡公司董事長周藝暢介紹了“聯”的做法,一是建設生態觀光景區并以此為載體,提供一批穩定的就業崗位,村民務工領薪金;二是帶動村民發展餐飲、民宿、園藝等業態,生產經營掙現金;三是帶動90戶群眾籌資入股凌埡公司,資產入股分股金;四是通過村企聯動,拿出景區部分門票收入獎勵群眾,聯動發展獲獎金;五是整合涉農資金建設村集體項目,形成固定資產,集體經濟得資金——“五金”拓寬了群眾的致富門路。 “六郎城村屬寶月關村委會,2014年,六郎城村在外務工人員256人,現在94人。”寶月關村黨委書記李麗瓊介紹,2023年,當地接待游客超過70萬人次,村民吃上旅游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2萬余元。 以石斛產業為切入點,把農民和農村資源組織起來,貫通一二三產,六郎城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旅居村。 調研期間,王寧對此充分肯定,強調要引進人才,引進先進理念和模式,創新組織形式,總結推廣成百上千個“六郎城”、“土瓜沖”、“曼海村”,推動鄉村旅居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打造“旅居云南”旅游升級版。 【記者觀察】 鏈,在于環環相扣。產業鏈是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保障。文山州“建鏈”育龍頭、“強鏈”聚園區、“補鏈”抓項目,在推動綠色鋁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的同時,促進其與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進而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迭代升級。 聯,在于合作共贏。從六郎城到土瓜沖,再到曼海村,成功密碼就在于“聯合”,通過聯人才、聯思路、聯資源、聯資金、聯項目、聯運營,讓小小六郎城迸發文旅大能量。同時,進一步啟示:廣闊農村各具特色,各地要打開思路、巧借外力“主動想”,整合資源、盤活資產“扎實干”,讓農民得利、各方受益的“效果”更加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