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試試,這就是年輕人喜歡喝的咖啡,喝了一輩子的茶,現在家門口開起了咖啡店,我們也來嘗嘗鮮。”家住花橋村大花橋四組的楊新民端著咖啡向好友吳應松走來。今年以來,花橋村新營業的書吧、民宿、百姓茶攤成為花橋群眾口中的熱詞,喝茶、看書、品咖啡是忙碌了一天之后的新型解壓方式。花橋村地處橫斷山脈博南山東麓,是“博南縣”治所在地,南方絲綢之路穿村而過,這里保存著最為完整的古道遺址,有“天下第一奇梅”——花橋元梅。過去,花橋村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和缺乏謀劃打造,守著千畝良田卻生產效率低下,大量青壯年只能外出務工提高收入,部分房屋閑置破舊雜草叢生,曾經熱鬧的邊屯要驛落寞沉寂多年。以梅為“媒” 古村迎來新客《永平縣志稿》記載:“普照寺有元梅一株,猗曲蒼勁,遍生蘚苔,每當歲首,花枝盛開,花皆重瓣,實則對生。”民國元年李根源、趙藩途經普照寺,合題“元梅明茶之剎”匾額。200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唐建尋梅到花橋村,為元梅的古樸蒼勁、婆娑多姿所震撼,次年開始帶學生和好友到花橋寫梅畫梅,每年如約而至從未間斷。在唐建老師等人的宣傳推介下,花橋元梅在國內梅花界聲名鵲起,2020年第一屆“中國梅花精神文化論壇”在花橋村舉辦。“這棵梅花看了一輩子只覺得很大很漂亮,現在看這些老師從全國各地來我們這里畫畫才知道它這么稀奇。”村里老人何壽榮說道。依托元梅,唐建老師在村里辦起了古梅畫館,邀請國內著名書畫家共同參與“走進花橋村送文化下鄉”活動。2020年以來,唐建團隊每年在古梅畫館舉辦“唐建師生畫梅藝術展”,利用寒暑假為村民舉辦學術講座、藝術輔導、義務授課,花橋村群眾對元梅和書畫有了新認識,村民武姐在“新客”的鼓勵下開起了古道元梅客棧。2023年云南·永平“花橋69”博南古道徒步越野賽、2024年云南永平·中國梅花學術研討會暨名家邀請展相繼在花橋村舉辦,唐建老師被花橋村委會授予“花橋村榮譽村民”稱號,越來越多的“新客”逐漸融入花橋,花橋以“花”重新走進大眾視野。筑巢引鳳 古村有了新業態隨著花橋村逐漸有了熱度,如何把“流量”變為“留量”成為新難題。近年來,花橋村緊抓鄉村振興機遇,乘著滬滇幫扶的東風,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實施花橋村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花橋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滬滇攜手興鄉村”(人居環境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古道萬梅等項目,將強弱電入地,改造污水管網將污水集中收集處理,改造瓦屋面6500多平方米、外立面21000多平方米,新修建停車場1284.98平方米,公廁11座,完成17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古道沿線種植梅樹1254株。2023年,引進上海山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入駐運營,將村集體收儲的廢舊閑置住宅、空閑地打造為書吧、百姓茶攤等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及民宿、餐飲等旅游新業態。2024年“五一”,“花橋69”少兒演出、“花橋69”本土音樂節、“花橋69”老協演出等文化活動在書吧輪番登場,外來游客3000余人次。大量的人流讓花橋村更多隱藏的手藝人“重出江湖”,古法玉米糖、灰挑糖、油粉卷粉、麥芽水、涼蝦等70后記憶中的零食開始出攤。老人們每天在百姓茶攤聚會,喝茶、帶娃、話家常,沉積多年的古道要驛呈現出久違的熱鬧場面。“百姓茶攤的茶具、水壺這些都是現成的,每天都喜歡來這里泡壺茶和大家閑聊一下,累了還可以去書吧看看書,換換口味試試咖啡氣泡水,日子就是個自在。”今年70歲的吳應松表示。整村發展 群眾增添新收入如今的花橋,數百座農村小院古樸秀美、鱗次櫛比,綠樹環繞、清泉潺潺,是集文化體驗、自然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勝地。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花橋人氣匯聚,部分村民抓住機遇開起了特色農家樂。散養的土雞、吃凈糧長大的豬、山里采的樹頭菜、林子里撿的菌子、自家種的蔬菜、本村泉水點制的豆腐、自制的香腸和臘肉,原生態就是花橋最好的招牌。“不一樣的,野生的味道更好,麻煩不怕我們就是要野生的,大家來我們山區吃飯食材就得夠‘土’。”阿敏家的小菜館的老板楊時敏堅持。作為在花橋村最開始做起游客生意的一批人,楊時敏的“生意經”也是花橋村聚焦特色做優做強奮進的發展史。“以前我是專門做客運生意的,近兩年來花橋游玩、小住的人越來越多,家里的老房子在鎮村領導建議下修舊如舊,加上我的手藝開始嘗試做農家樂,開業第一個月收入就有6000多元。”截至目前,花橋村有小賣鋪、飯店、客棧等20余家,全村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花橋群眾也能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就近創業,越來越多的花橋群眾端起了“文旅”的飯碗。來源:博南鎮黨委、“永平先鋒”微信公眾號本期編輯:楊瑩思圖文審核:釧志鑫圖文總審:李四紅 閱讀原文:https://mtydazzle.yntv.net/pages/details/details.html?docid=DF866B7F0B944AA6A7FC26B1C9857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