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四川綿竹5月17日(記者 劉錚)17日清早的四川省綿竹市廣濟鎮一片忙碌。與記者過去兩天所處的金花鎮房屋幾乎全毀、居民基本轉移相比,這里房屋受損輕一些、居民多住在防震篷里,更多的工作集中在救治和防疫上,而且有柴油發電機開始發電。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派出的礦山救援系統醫療隊,這兩天是這個鎮子里人群最集中的地方。 17日上午7時,第一批傷員和病人就來了,30多位醫生、護士開始一天的忙碌。漸漸的,3頂工作帳篷外的長條椅上坐滿輕傷員,醫生們有時就蹲在地上幫著處理傷口;帳篷里,6張病床上躺的是傷口感染嚴重的病人,護士們在給他們輸抗生素。 9時半左右,記者目睹了一場輕創縫合手術。廣濟鎮新合村村民吳鋼德地震時頭部被瓦片砸出一條12厘米長、深至顱骨的口子。當時條件有限,只擦了碘酒,現已化膿,成了一道長長的發白的血口子。 外科醫生馮一春、夏立彬,護士孔令玉立刻動手,重新清理傷口。用鑷子夾著紗布,一邊倒消毒液一邊來回清理。接著,馮一春在另兩人協助下,開始小心翼翼地縫針。因為已化膿不便縫得太密,只縫了3針,然后用繃帶進行了包扎。 唯一的兒科醫生邵俊彥忙得不可開交。她告訴記者,因為住在帳篷里,有蚊蟲,衣服也沒法洗,一些孩子皮膚出現過敏,起了紅疙瘩。 醫療隊負責人、煤炭總醫院黨委書記李德清告訴記者,大夫們每天早上7時開始工作,晚上10時才能結束。僅16日一天就救治了近400人。還有一些骨折傷員,進行了固定,轉送附近醫院。 早上8時,醫療隊帳篷后,10名年輕人圍在煤炭總醫院護理部主任李軍身邊,聽她詳細介紹N95口罩、橡膠手套、一次性隔離服的穿戴和脫下的順序和要領。 他們是下鄉防疫、消毒、處理遺體的青年志愿者。 “現在氣溫高,看上去又可能下雨,消毒防疫特別重要。我們下去就是做消毒防疫,處理遺體,還要向村民做宣傳。”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的郝同學告訴記者。她念大五,已經考上研究生,說自己是志愿者不必說名字。 來自四川宜賓的徐萬健在家具廠工作。地震發生后,他立刻趕到成都,坐成都市團委統一提供的大巴來到這里,從鎮政府領取了這個任務。 “昨天我們到一個村里,走了幾十戶。但我們力量很有限,消毒防疫任務很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徐萬健說。 醫療隊帳篷對面,十字路口空地上有幾十人聚集,蹲在地上。地上排滿插線板,插線板上是各式各樣的手機充電器甚至是應急燈。 湖南電力公司搶險救災隊給廣濟鎮帶來一臺50千瓦柴油發電機,從16日晚上開始不間斷發電,不但為醫療隊等搶險人員提供電源,而且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充電服務。 “這下方便了,我帶了4塊手機電池過來。”當地居民周敏告訴記者,她住的地震棚里一聽說這個消息,大家就派她過來給所有手機充電。現在鎮里有手機信號,又能充電,可以和外面保持聯系,大家安心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