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 奧運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勵志大片”。在很多屆奧運會上,都有一些帶著疾病甚至傷殘的運動員,依靠驚人的意志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在比賽中獲勝并站上領獎臺。 在第15屆奧運會上,丹麥女選手哈捷爾以半身不遂之軀,參加馬術個人賽并奪得亞軍。哈捷爾因懷孕時參加馬術比 賽而導致全身麻痹,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她順利生產并恢復了手和大腿的功能,但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上馬。經過刻苦鍛煉,她竟然重新回到賽場,并參加了奧運會。 在第16屆奧運會上,美國選手杰夫·法雷爾在接受急性闌尾炎手術后的第六天就參加了游泳比賽,并與隊友合作打破兩項接力賽的世界紀錄。他下水訓練時,醫生還需要在他傷口四周噴上一種粘性液體,用防水繃帶纏住,以防止感染。 澳大利亞選手比爾·羅伊克羅夫特也是重傷不下火線。第17屆奧運會,45歲的羅伊克羅夫特不幸從馬上摔下,鎖骨骨折。他考慮到自己如果退出比賽,全隊的成績也將被取消,因此第二天他悄悄離開醫院去參加比賽,和隊友一起奪得金牌。 在第18屆奧運會上,美國游泳運動員迪奇魯夫因腹痛入院,被診斷為急性盲腸炎,需要立刻動手術。他不想失去參加奧運會比賽的機會,于是決定離院參加比賽,結果在400米自由泳比賽中以破紀錄的成績獲得金牌。比賽結束后,他才來到醫院接受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