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香格里拉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從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失去的地平線》問世以來,作品中所描繪的香格里拉曾引起無數人的向往。據考證,這個人們夢想中的伊甸園——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社會變遷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而一個人的生活也在展現著社會的變遷。45歲的陳樹合就是香格里拉的見證人:從10多歲讀書來到這個小城,隨著這個小城從“中甸”改名為“香格里拉”,從在大街上看草場風光到樓房林立,從蕭條寂寞到商賈云集、游客熙熙攘攘……他也隨之沉浮,干過跑村的采購員,盤過出租車,到現在擁有藏龍生物資源開發公司……他的生活著實讓我們看到了30年來香格里拉怎樣從一個藏區大牧場變成旅游天堂。 70年代 街邊牛羊自在游蕩 1978年的秋天,陳樹合接到迪慶州財校的錄取通知書,那時三壩白水臺到中甸100多公里還沒有公路,他與同村的兩個同學在父親的陪伴下從雪門坎翻山到達中甸。 回憶當年,陳樹合說,一腳踏入中甸時,心都涼了,到處秋風瑟瑟樹葉紛飛。那時的中甸城只有一條長不到2000米的長征路,街邊建筑稀稀落落,四處是水草豐茂的沼澤地,牛羊游蕩的身影在水面上與藍天白云相映襯,整個中甸城三層以上的房屋幾乎見不到,吃飯僅有一家國營飯店,沒有小食店也沒有小賣部。迪慶州歌舞團、州財校、州衛校、州師范、州黨校、中甸縣一中連在一起便構成了中甸北城區。那時的中甸城與其說是州府所在地,其實就是個大牧區。 80年代 草原上冒出高樓房 此后,陳樹合被分配到區鄉一級的購銷點上工作,他被分配到三壩區東壩鄉購銷點。所謂的購銷點就是一邊收購當地的農副土特產品拉出去外銷,一邊還要從外地采購當地農牧民需要的農用生活物資拉回當地。 上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刺激了農民種植養殖的積極性,解決了吃飯問題后,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建房,那時農村的發展變化比城市快,家家戶戶建房的速度可謂是一年一大變。這時的迪慶州府所在地,小賣部、小吃店等個體工商戶猶如雨后春筍在香格里拉草原上冒出了上百家。當時的中甸城只有州、縣兩家民貿公司、一家土產公司和一家縣供銷社,陳樹合他們這批采購員在昆明、下關、攀枝花一帶從事貨物采購。 90年代 “香格里拉”帶旺藏區 1997年的9月13日,時任云南省副省長的戴光祿在迪慶宣布“世人苦苦尋覓了半個世紀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慶”的消息后,迪慶高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一時間香格里拉迪慶高原成了世人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中外游客紛至沓來。 當時,陳樹合看上了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他邊經營商貿服裝批發部,邊向運輸公司購買了12張T牌,開始了出租車的經營管理。此時香格里拉城區已出現了12家出租車營運公司和公交車公司。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迪慶當地山上的松茸自從被日商看好,松茸的采集收購加工出口就取代了原有的木頭財政。從此,大量的松茸外貿出口不僅盤活了迪慶的城鄉農貿市場,同時教會了高原人如何與老外做生意。 如今 挖掘資源叫響旅游特產 經過“香格里拉”這個品牌的虛擬、尋找、認定、盤活幾個過程后,而今的香格里拉已變成了中外客商引鳳筑巢的熱土。原先被人遺棄的茶馬古道建塘鎮古城,現在已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聯合國”,古城里商賈云集,藍眼睛、黑皮膚的老外在這里開店;現在香格里拉城區已有50多家高檔酒店賓館,街道上嶄新的出租車拉著客人四處游走,城區的建筑面積比80年代增加了數十倍;在交通方面,迪慶縣域之間、與外界都通了柏油路,空中開辟了10多條航線,鐵路的建設籌備工作也正在加快節奏;景點景區的開發也與日俱增,目前已建成了普達措、巴拉格宗、梅里雪山、塔城滇金絲猴、虎跳峽國家公園等景區。 就在香格里拉迎來更大發展機遇的同時,陳樹合也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懊看蔚綇V州、深圳、北京參加商貿洽談會,主辦方總會拿出自己的地方特產回贈客人,但迪慶卻空守資源做不出產品,這一切令我們這一代人看在眼里急上心頭,1999年的秋天我從廣州回來后就在心里決定要走生物開發這條路?!?/font> 2000年春天,陳樹合放棄了自己多年的商貿老本行,轉手了12輛出租車,拍賣了百貨與服裝批發商行,在香格里拉郊區買了一片地,將所有的資金全部用于迪慶生物資源開發的項目。剛開始時,他瞄上了開發高原牦牛系列產品,公司從收購牦牛屠宰到深加工牦牛肉系列產品僅僅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就開發了50多種產品。與此同時,公司還開發了竹葉菜、蕨菜等山茅野菜系列產品;同時還收購雞油菌、松茸等菌類進行深加工。產品遠銷國內10多個省份的50多座城市?!敖K于達到了將迪慶當地生產的產品送出去的目的。”陳樹合言語中透著自豪,也充滿了自信。(史效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