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曲河從格咱鄉岡波亞雪山出發,流經翁水、永滿等地,緩流至巴拉格宗大峽谷出口處,便是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的香格里拉縣尼西鄉幸福村上橋頭村民小組。四季瓜果飄香的上橋頭村海拔1950米,在綠樹山花的掩映中,純白色藏式碉房沿岡曲河隨意散布,宛如綿長的干熱河谷中仙人不慎遺落的袖珍型綠洲。這個全村總耕地面積僅360畝的小山村與四川省甘孜州的得榮縣接壤,同時也是內地通往西藏的要沖之一。就在這片看似寧靜的土地上,“重走茶馬古道,再現滇藏馬幫”大型馬幫重走過,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曉明重走長征路到香格里拉期間曾親臨過……這里是近百年前藏族和漢族通婚繁衍形成的村落,在這個 “果香景美民富足”的村莊,藏、漢文化如水乳般地和諧交融。 傳說與現實 上橋頭,藏語地名“岡覺”(意為箱子漂流),據說其地名來源于一個在當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文成公主進藏時,途中與松贊干布派去迎娶文成公主的大臣曲彌桑布扎產生感情并有了關系,之后文成公主有了身孕。當文成公主進藏一行人到達尼西鄉幸福村“形朵”(現幸福村形朵村民小組)時,文成公主分娩,產下一名男嬰,“形朵”便由此得名(意為生小孩)。當時文成公主和曲彌桑布扎兩人為了避免不受懲罰,來到現在的上橋頭村,在溫泉水中將男嬰洗凈,將他放進一個木箱里,把木箱放進村畔的河里,任其順流而下,“岡曲”(意為放箱子的河水)和“岡覺”便由此得名。當然,這僅僅只是無從歷史考據的傳說。 現實與傳說的相通之處是——上橋頭村里的“資納臘”山,就是滇藏茶馬古道中北上進入川藏的唯一通道。 眾所周知,滇藏茶馬古道是自唐代以來逐步形成的溝通川、滇、藏邊三角地區的古商道,它是以藏族地區的馬匹、皮毛、麝香、鹿茸、蟲草等特產和四川、云南茶葉產區的茶葉,以及鄰近地區所產的糖、布、線、粉絲等生活日用品來做貿易的商業通道,主要依靠馬幫在山谷、驛道中長途跋涉來運輸貨物。通過這條民間貿易的商道,藏漢的物資交流自唐、宋以后持續了一千多年,維系了漢藏兩地物資與文化的交流,并在上世紀中葉的抗戰期間達到了鼎盛。在如今的上橋頭村,在茶馬古道上馳騁過的人雖已不在,但作為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必經之地,古道和馬幫留下的故事在當地還是廣為流傳,據說村里已故多年的馮氏家族的六五,便是在茶馬古道上風流一時的人物,在當時,他便在村里有了自己頗具規模的木碗作坊,茶馬古道上就有過他的馬幫,馬幫上馱的便有他的作坊里生產出的木碗。 文化現狀與由來 上橋頭村是藏族村落,但村里仍保持著廖、謝、王、曹、楊、馮六大姓氏,平常交流用的是藏、漢語相糅合的方言。在該地的方言中,藏語部分與尼西幸福村藏語發音完全一致,而漢語部分,卻遺留了眾多的陜、贛語言的成分。如兒話韻發音:兔兒等,更有一首相傳甚遠的童謠中出現了嫫嫫這一稱呼:月亮嫫嫫/像雪團/寶狼哥哥跌下井/硬是不見影……這便是漢文化在當地存留的印記。 上橋頭村實行土葬,宗教崇拜以藏傳佛教為主,也有少數人崇信佛道混合教。一些節日習俗,便明顯地混合了藏、漢兩種文化,如清明祭祖,清明當天口念藏經文,在墳頭、門頭插柳,頭上戴柳等。中秋時分,上橋頭村民便要祭拜月亮,還習慣做一種獨特的月餅,月餅大部分狀如滿月,還有小鳥、小兔模樣,月餅表皮描繪或印制上藏八寶、玉兔、胖娃娃等圖案,并以紅、綠兩種可食色裝扮,餅仁以核桃仁、紅糖、薄荷等為主,除此,上橋頭村還有過“鬼節”等迎祖、送祖的習俗。 婚俗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個性與特色的文化現象,上橋頭的婚俗,便是純粹的尼西婚禮,村民個個以尼西藏服飾盛裝打扮、送親、迎親、“格察曬”(受家訓)等,三天三夜的狂歡,情舞對跳直至跳破靴子、跳去夜幕。在飲食上,上橋頭村更是集中了藏、漢飲食的精華,隨便進哪個家,即能喝上噴香的酥油茶、吃上噴香的糌粑,又能吃上糖醋鯉魚、紅燒肉、湯圓等。飲食習慣如此,建筑是如此,上橋頭居民的建筑是藏、漢文化的結晶,這里的建筑以藏民族河谷地帶建筑風格為主調,并巧妙地吸收了漢族建筑風格,體現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這個藏族村寨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此,我們可以翻閱一些資料。唐樊綽《云南志》載:“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后稍參諸戎風俗,迄今朝霞纏頭,其余無異。貞元十年,南詔異牟尋領兵攻破吐蕃鐵橋節度城,即移于云南東北諸川”。又民國28年《中甸縣志》載:“中甸漢族有陜、贛、湖廣、川、滇諸種,其一部分系為綠營兵弁兵之苗裔所繁衍,其余則為貿易、開墾、游藝而來?!鼻逵赫辏?728年),在中甸設置塘訊,400多名綠營兵進入,他們大多數帶有家眷,民國元年(1912年),綠營兵的餉糧被廢除,便在縣里下橋頭、箐口、湯堆等地留下塘訊兵落籍,這些村落,便有他們的后裔所在。 確切說來,在民國元年,大約有6個清朝綠營兵在上橋頭落戶,并不斷與周邊的藏民通婚,在時間的長河中,漢族將其先進的文化不斷傳播給藏族,另一方面,藏族也將其獨特的文化不斷傳播給漢族,最后,他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創造了上橋頭獨特的和諧文化。 戰役與往昔 在上橋頭村有座木制的吊橋叫紅軍橋,在紅軍橋旁邊的資納臘山上,巍峨地屹立著紅軍烈士紀念碑。倘若你登上村里的資納臘山口,還可以發現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半人高的石砌掩體遺跡,村里45歲的次仁卓瑪回憶說,在她小時候跟伙伴一起去資納臘山頂玩,還曾撿回馬燈、子彈殼、軍用水壺等東西當玩具玩。 這得從上世紀30年代說起。1936年5月5日,紅二軍團離開香格里拉(原中甸)城,開始向尼西——得榮進發。7日,紅二軍團前衛部隊到香格里拉(原中甸)、德欽和得榮三縣結合處(現上橋頭對岸)的資納臘山口時,遭德欽、得榮僧俗民團武裝阻擊,一場惡戰后,紅軍一個機槍排迅速登上上橋頭村背后的巒巴獨山頭,火力掩護部隊渡過岡曲河,占領了資納臘山口。在此次戰斗中,五師參謀長湯福林,連長肖學志和數名戰士壯烈犧牲。據說,上橋頭村民還幫助收拾、掩埋烈士遺體。后來,人們為緬懷革命先烈,把岡曲河上的獨木橋改建成了吊橋,取名為紅軍橋,并在河畔修建了一座紀念碑。 據村里的老人曹順蓮回憶,在解放以前,上橋頭村里總不斷有土匪入侵,牲畜、糧食、甚至美女,常常遭受強勢武裝土匪們的掠奪,男人總要時刻準備著背上火槍與土匪惡戰,女人和孩子,就躲在秘密的地道里祈禱男人們能夠平安歸來。在曹順蓮老人的回憶里,上橋頭村人家家戶戶都是佃戶,大部分生活十分貧苦,新中國成立后,村民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土地。 傳奇與當下 上橋頭村人有制作木碗的傳統手工藝,歷史上在藏區很有名氣,當年茶馬古道運往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的貨物中就有上橋頭村的木碗。在1962年,該村人杰王漢青還創辦了上橋頭木碗廠,該村生產出的木碗,形狀優美,并有光滑細膩的手感,直至今天都頗受各地客戶的喜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 記者了解到,上橋頭村精致的木制手工藝最核心的一環就是使用土漆裝飾。土漆又稱生漆,是一種原生態的高級涂料。主要從生漆樹上直接采割而得,當地村民一般從劍川、大理等地購買。上橋頭村的次仁卓瑪大媽介紹說,在古代,用土漆涂制的工藝品就是上貢皇家的珍貴貢物。因為土漆制品很少出現爆裂紋和塌漆皮,并且歷久長新,保持光澤。一只漂亮的成品木碗從開始制作到完工大約需要繁雜的12道工序,少一不可。雖然現在村里有的年輕人為了降低成本開始用清光漆和家具漆代替土漆,但村子依然保留著一個古老的習俗:只有土漆才鑲嵌金邊,其他的清光漆和家具漆最多只能鑲嵌銀邊。走訪后,記者發現,如今村民們還將木制品發揚光大,有了藏桌、糌粑盒、組裝酒杯,甚至還有木鐲、木頭玩具等,在這一古老的手工藝術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上橋頭村廖八喜介紹說,上橋頭村手工土漆木碗很早就是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雖然現在經濟搞活了,上橋頭村還是省州重點扶持的民族團結示范點,林果業和溫泉旅游為主的旅游業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木碗仍然還是這里的支柱產業。現在村里41戶人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家仍堅持做木制手工藝品,做得較大的大約有4、5家,每年僅木碗一項便能帶來3至4萬元左右收入。 香格里拉縣尼西鄉上橋頭自然村是迪慶州的“民族團結示范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村加強了民族團結教育、法律法規宣傳,多年來,無一影響民族團結的事件發生,村內鄰里團結,友鄰村寨村民之間和諧相處,促進了地區的團結穩定。政府還先后投入資金135萬元,修建了4米寬的水泥衛生路、過河橋面及橋接路面、學校、沿河擋墻工程、溝渠、公共衛生廁所,實施平整停車場工程和修建文化活動場所(籃球場)等,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2005年,州民宗委投資8萬元,村民自籌資金8萬元,為全村每戶安裝了太陽能,這樣一來極大地減少了對生態的破壞,并投資修復了村頭的天然溫泉池,在保持溫泉天然、露天的基礎上,使其更加規范、安全。這一資源的修復,更給上橋頭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如今,村里人還靠黃果、小米辣、運輸業等增收,形成了較具規模的尼西雞養殖戶。 如今的上橋頭,人們和諧地生活在藏、漢文化的水乳交融之地,齊心協力創造出了“果香景美民富足”的幸福家園。(楊翠海/文 李清填/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