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傳承傈僳族音節文字?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09-06-22 11:54:13

譯注整理的傈僳族《祭天古歌》。(記者 楊洪程/攝)

傈僳族音節文字手稿。(記者 楊洪程/攝)

  “傈僳族音節文字瀕臨失傳的邊緣,搶救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顯得十分緊迫。”維西縣文體局局長楊麗平如是說。楊麗平的話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傈僳族音節文字是維西縣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傈僳族智慧的結晶,但這一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即將凋謝。其實,許多有識之士像楊麗平一樣打心底發出拯救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呼聲。

  順應這一呼聲,維西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并編制、上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材料——傈僳族音節文字》。兩年過去了,傈僳族音節文字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關于拯救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呼聲一天比一天強烈。

  關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人們首先關注的是某一文化遺產的地位和價值,其次是某一文化遺產應該由誰來傳承和怎樣傳承。于是,人們開始將目光越來越聚焦到傈僳族文化的地位、價值和誰來傳承、怎樣傳承的問題上。

  自從有了音節文字,傈僳族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傈僳族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在哇忍波創造出音節文字之前,傈僳族只能靠刻木、結繩記事。這種歷史一直持續了上千年。民國12年,公元1923年對于傈僳族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哇忍波創造出了傈僳族音節文字,結束了刻木、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啟了傈僳族文化新征程。

  傈僳族音節文字在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哇忍波在《哇忍波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清光緒26年,我出生在維西葉枝米俄巴村一戶貧苦農民家中。13歲時,父親去世,家里沒有錢安葬父親,向同村的有錢人臘惹波典當自家的干地,說好今后用3塊銀元贖回。因當時村里沒有記錄的文字,大都用刻木、結繩的方法記事,于是,在一塊木塊上刻了三轉三道,作為典當憑證。木塊所刻三轉三道代表用3塊銀元去贖地。幾年后,我母親攢足了3塊銀元去贖地時,臘惹波卻不承認,說,三轉三道的木刻標記表示:每年要3元銀錢的利息。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我想,如果借地的時候能像漢人那樣用文字把典當土地時兩家議定的事項寫下來,黑字落在白紙上,誰也賴不掉賬。”

  哇忍波家的遭遇是傈僳族群眾由于沒有文字造成的遭遇縮影,這一遭遇使哇忍波下定決心,一定要創造出自己民族的文字。

  哇忍波在成長的歷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外界的交往也日漸頻繁,深切感受到沒有民族文字的痛苦,開始思考民族發展、民族文化方面的一些問題,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結繩、刻木記事的歷史,為自己的民族創造文字。

  從23歲起,哇忍波致力于傈僳族音節文字的研究。10年磨一劍。哇忍波用自己發明的文字寫下12本書,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整理,調整字形結構,整理出《識字課本》,共有1250個字形。經后人整理,除去重復出現的字形,剩下918個字形。

  這是一種曾經廣泛使用的文字

  語言文字只有被人掌握才能發揮作用,傈僳族音節文字莫不如此。發明傈僳族音節文字后,哇忍波致力于推廣工作。處于被壓迫、被奴役地位的哇忍波推廣自己的文字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據史料記載,傈僳族音節文字在社會上廣泛推廣的時間大致在民國19年。推行之初,曾經受到葉枝王氏土司的阻撓,后經人鑒定確實是一種文字,土司才允許推廣使用。在傈僳族音節文字推行中,哇忍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先是在自己家里辦學授徒,后來,路程較遠的一些村寨有人想學習音節文字,哇忍波便送教上門,所有的教學活動,哇忍波都不收取報酬。學員一天天增多,懂傈僳族音節文字的人也一天天增多。后來,除了哇忍波辦學授徒外,他的弟子也跟著老師辦學授徒,徒弟最多時超過千人。

  哇忍波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的教學有一套獨到的方法,他將自己創造的文字精心設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編排,編成長短不一而又大致押韻的291句歌謠,念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他先領大家讀音,待熟讀后再一字一句地對照著讀寫字形。這種教學方法與現在倡導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方法很相似。

  通過維西縣有關部門的多方努力,傈僳族音節文字在維西縣的葉枝、康普、巴迪、白濟汛等地廣泛推廣使用,成為記載傈僳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音節文字

  傈僳族音節文字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字中最后確認的一種少數民族文字,具有鮮明的特點。傈僳族音節文字基本上都集中在哇忍波編寫的《識字課本》中。這種文字記載了24部《祭天古歌》、《射太陽月亮》、《占卜書》、《一年天氣情況測算結果》等傈僳族傳統文化,對于研究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在《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概況》中指出:“這是一種音節文字,沒有字母,一個形體代表一個音節。”這種文字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把音節文字按照一定的韻律進行編排,編成291句長短不一,基本押韻的歌謠,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二是傈僳族音節文字在書寫過程中沒有任何標點符號和間隔符號,閱讀時按內容停頓。三是音節文字的讀寫都按照從左到右的豎行進行,文章或典籍部分段落,開頭結尾相連。

  這是一種瀕危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據史料記載,到解放初期,學習和使用傈僳族音節文字的人逐年減少。1982年后,哇忍波的外孫阿霜霜等人曾經斷斷續續地開辦過短期學習班,得到縣文教部門的支持,但推廣成效不明顯。爾后,就沒有組織過較大規模的學習班了。

  語言文字是交際工具。語言文字只有被人掌握和使用才能傳承下去。傈僳族語言文字越來越小的生存空間,使對保護傈僳族傳統文化工作的滯后,使傈僳族音節文字面臨瀕危。

  據維西縣文化部們調查,到現在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傳承人僅有3人,他們是:哇忍波的孫子阿霜霜,學名叫余向忠,49歲。格子布,73歲。余阿生,62歲。

  這三位傳人都以在家收學徒的方式傳授傈僳族音節文字,沒有報酬。學員一天天減少,傳承人年事已高,現狀實在令人擔憂。

  傈僳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家園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傈僳族音節文字同樣是中華語言文字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獨特的文字消失對于我們來說是最大的缺憾,因為它會導致我們傳承下去的歷史殘缺不全。

  維西縣委、縣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組織縣內專家對傈僳族音節文字著手進行搜集、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并上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材料。但由于受經費限制,以下急需開展的工作舉步維艱:一是編寫傈僳族音節文字、新傈文、漢語、國際音標相對照的詞典;二是整理和出版系統的音像資料;三是解決傳承人的待遇和學徒的待遇問題。

  文體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傈僳族音節文字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進行得并不順利,關鍵在與人們對傈僳族音節文字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認識不到位。

  現在,人們最擔心的是,三位年事已高的傳承人身邊的學徒越來越少,懂傈僳族音節文字的人也越來越少,誰來傳承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問題日益嚴峻。(記者 楊洪程)

責任編輯:和玉鳳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国产精品毛多多水多| 无码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WW|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2021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语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丁香六月婷婷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jizz国产精品jizz中国|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3d动漫精品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国内精品91最新在线观看|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资源|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