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作品“鬼斧神工”。 小小奇石天地大 提到香格里拉奇石,趙建華同樣眉飛色舞:“全國有名的奇石專家、收藏家張家志教授在《中國奇石》雜志上專門連載過香格里拉奇石的文章,引發了全國香格里拉奇石熱。” 在尋找根雕原料的過程中,趙建華經常看到江河邊、山坡上,甚至是草甸中,會有許多千奇百怪的石頭,千百年來,扔在那里,無人問津。這些石頭,有的圓潤可愛,有的層次分明,有的孔竅繁多,有的色彩斑駁陸離。他隨手撿回來,閑時慢慢品味,再不經意地清洗、打磨,于是一幅幅別具風格的畫,就依稀展露出來。撿的石頭多了,趙建華發現,香格里拉境內的奇石種類齊全,風格獨特,什么金沙江卵石、雪山石、龍泉石,甚至黃龍石、樹化石都能找到。“典型的香格里拉奇石呈青灰、黑、赭、丹霞等天然顏色,星期天,我就騎著摩托車,到城區附近轉悠,總會有新的發現。”趙建華說。作品《黃山風光》是他在建塘鎮的草壩上覓到的,上面有云霧、青山和迎客松,形態逼真。作品《日月同輝》,是他從梅里雪山上撿回來的,整個畫面好像浮雕古崖畫,赭色的太陽、銀白的月亮,連同亙古不變的雪峰,好一個和諧意境。作品《人間仙境》,從天生橋景區撿得,上半部是秀麗的山峰,下半部卻是潺潺流水,其意自見。他的一組民族頭飾奇石妙趣橫生,有男有女,頭部和半身上的輪廓,可以分辨出是什么民族的裝扮,石材都是來自吉仁河畔,選材、加工卻用了他半年時間。 三分石頭,七分識材。奇石界把第一道田野考察看得很重要,沒有實踐就不可能找到稀世的寶貝。撿拾奇石時間一長,趙建華對石材的把握越來越有底氣。“江河石與雪山石都有區別,雪山石受的侵蝕嚴重,孔竅居多,江河石則圓滑。”趙建華說,他能一眼看出江河石哪塊是上游石,哪塊是下游石,原來,上游石沖涮少而棱角多,下游石沖涮多而卵形多。一件好的奇石作品,加工的環節很多,先要把石頭、沙子清洗掉,還原石頭本色,然后,要反復上變壓器油,把石頭的紋理亮出來。再用石膠把作品粘到木制底座上去。趙建華會木工,底座自然設計得古色古香,奇石擺上去,渾然一體。 奇石的欣賞如同蘭花界的“藝蘭”,取名是關鍵一環。梯田韻律、春江銀波、晨霧、悠悠山泉……聽聽這些名字,就可以想象趙建華奇石的模樣。“迪慶地處三江并流核心地帶,江河流域奇石資源豐富,現在,全國各地的人都來迪慶找石,如何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有限的資源,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趙建華特意講起一次去奔子欄找石的經歷。在奔子欄至塔城的金沙江上游地段,斑斕的花壁石、翠綠的火山角斑石隨處可見。在一處石友稱為巨石灘的地方,他還見到了紅碧玉(雞血石)卵石。許多江邊的民居,老百姓院墻里、地磚上都鑲嵌著奇石。一位老人家告訴他,幾年前,曾經有上海游人要求拆除自家的院墻,數著石頭按個購買,村子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說是賣江邊石頭也發財。 趙建華專門到省外找專家交流,專家告訴他,其實,這些石頭都是難得一見的奇石。趙建華調查中發現,由于受“石來運轉”說法的影響,從麗江、大理等地拉來的標牌石和觀景石,占領了迪慶市場,他感嘆道:“我們有必要成立專業的香格里拉奇石協會,合理、高效地開發這一資源,不能忽略了金石頭讓外人去發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