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香格里拉文化發展紀實 香格里拉網記者 永基卓瑪 在尼西鄉一家藏族民居里,一位老人正在仔細地用刻刀雕刻著手中土陶的花紋,別以為這是家不起眼的小作坊,老人名叫孫諾七林,他的名字與他的土陶,在國內、國外的一些雜志上經常被提到。孫諾七林有許多出國的機會,他的作品多次被運至國外展出,主辦方都熱情邀請他去考察,他卻婉言謝絕了。一次,一位日本藝術家為表示誠意在他家等了一個月,他還是笑瞇瞇地對人家說:“我就不去了,你再多玩幾天嘛?!?/p> 像孫諾七林與他的土陶一樣,納西東巴造紙術、藏族鍋莊、傈僳族阿尺木刮等這些迪慶民族文化寶藏開始向世人放射出自己的光芒。 文化興州掘寶藏 迪慶州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要沖,全州各民族都保持和傳承著自身獨特古老的傳統文化樣式,共同構成了多彩的香格里拉文化品牌。迪慶的每個世居民族都完整地傳承著古老的傳統文化。 但迪慶的藝術傳承方式祖祖輩輩用的大都是口傳身授,藝人一代一代老去,面臨的問題是沒有接班人。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迪慶的塔城熱巴曾到北京演出引起轟動,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進入到21世紀時,會表演整套熱巴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與塔城熱巴一樣,迪慶的民族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迪慶州組織實施了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工作,摸清了文化資源家底,藏公堂、茨中教堂、壽國寺被列入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松贊林寺等8個宗教、文化場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香格里拉藏族鍋莊等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樂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等項被列為省級保護名錄。 進入21世紀以來,迪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層次上展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全面推進全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迪慶藏族鍋莊舞”、“維西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東巴造紙術”、“格薩爾說唱”、“藏族黑陶技術”等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和志本、達珍區批、徐桂蓮、熊自義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藝人。至2010年6月止,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家級公布命名的總計10項,其中項目有5項,傳承人有5人。云南省公布命名的保護名錄總計69項,其中項目有19項,傳承人有50人。2008年7月8日,州政府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關精神,批準成立了“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在州文化館掛牌成立。 出生在德欽,現在迪慶州文化館工作的阿新,在工作之余,每個星期都參加一個篩巴學勒的表演團體,與阿新一樣,參加這個團體練習篩巴學勒的其他成員,來自各個單位。篩巴學勒是迪慶鍋莊的一個支系,流傳于德欽河谷地區一帶。阿新說:“以前小的時候,只知道老人家喜歡唱歌跳舞,卻不知道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今,那些會跳篩巴學勒的老人家已經慢慢老去,如果會篩巴學勒的藝人們都去世了,那篩巴學勒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我們作為那個地方長大的人,要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p> 迪慶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從無到有、從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漸成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政府的主導下,已慢慢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更多的群眾自發地開始做起保護民族文化的工作,在民間,像篩巴學勒的表演團體一樣,“迪慶納西學會”、“卡瓦格博文化社”等一大批成長于香格里拉文化沃土的民族民間文藝團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成為繁榮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