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香格里拉縣高級畜牧師柏瑪 他出生在牧場上,從小希望牧場上牛羊成群,十七來一直在香格里拉縣畜牧獸醫局從事牧業專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他為這個希望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就是香格里拉縣高級畜牧師柏瑪。 “干一行愛一行”,把這句話用在柏瑪身上再也確切不過了,自從1993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在上江、金江、三壩、建塘等鄉鎮長期蹲點,到各個牧場從事畜禽品種培育改良、養殖生產管理技術的推廣服務、牧業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農村牧業建設項目的管理等工作。他以“與牛羊同居、與鹿豚同游”為專業志愿和工作態度,立志學以致用提高農村牧業生產水平、專心牧業科技推廣服務,勤學牧業科技知識、苦練牧業生產服務技能,認真鉆研牧業生產管理技術及其運用模式,在牧業技術推廣、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牧業產業的培育和牧業科技推廣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柏瑪在上江鄉、金江鎮、三壩鄉和建塘鎮壩區首次推廣運用豬人工授精和牛凍精配種獲得成功,參與完成“中甸牦牛”、“尼西雞”、迪慶藏豬、迪慶高原黃牛、迪慶綿羊的遺傳資源調查和調查報告編寫,通過調查和分析撰寫“沿江生豬產業發展前景的探析”、“中甸牦牛與九龍牦牛的對比”、“香格里拉牦牛養殖業發展的現狀和展望”等多篇專業論文,致力于畜禽品種改良技術、畜禽飼養管理技術和牧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式的探索和試驗推廣。多年來,他一直熱情為養殖戶服務,悉心給養殖戶解答養殖環節的各種疑難,逐步成長為一名業務知識廣博、技能精湛、服務熱情、吃苦耐勞的高級牧業專業技術服務工作者。 他在上江鄉、金江鎮仕達、三壩鄉香格里拉的糧食主產區創建豬人工授精供精配種點首次推廣實施豬人工授精改良配種過程中,積極發揮作用。剛參加工作時,他一個人被分配到上江種豬場,在悉心飼養管理好種豬的同時,根據上江種豬缺乏、無采精配種設施和稀釋必需藥品情況,因陋就簡開展配種服務、種豬培育、飼養試驗、精液鑒定試驗等工作,創立“改凳作臺豬”、“過濾冷卻沸水、醫用葡萄糖、鮮蛋黃制作稀釋液”、“改輸液管為輸精管”等土法豬人工授精配種技術和“松針粉作飼料添加劑”改善母豬生產性能和治愈母豬隱性發情的方法。其間,他徒步7、8公里到木肯布、騎車上至木高下至金江木蘇扎,走村串寨悉心向農牧民宣傳人工授精,提供到圈配種服務、入戶指導生豬養殖管理技術,親手輔導配制飼料,介紹推廣高蛋白濃縮料、全價配合料,使人工授精配種和“八改”生豬養殖技術在上江鄉境內首次得到推廣和普及。在金江仕達創建供精點時,他熱情為農民服務,在3年內實現村內飼養生豬全部雜交化,生喂飼養、飼料全價化。在三壩鄉工作期間,他還克服語言交流困難,通過到戶入圈鑒定配種、發料獎勵推廣服務,使農民逐步接受人工授精改良配種和實行良法飼養。 他先后參與了3個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工作。在金江鎮仕達、建塘鎮居都古等地,他“一個人、一個液氮罐、一套輸精器”,“既當放牛娃又當發情鑒定員”,又抓牛又配種地推廣實施“奶牛(黑白花奶牛)”、“肉牛”凍精配種改良,把金江仕達推廣建設成為全縣第一個雜交肉牛養殖示范村,該點曾定為全州鄉鎮長農村工作會議的參觀考察點。由于配種所產犢牛多為黑白花,他經常隨牛群觀察進行發情觀測被當地群眾戲稱為“連茶(花公牛)”和“牧工”。 之后,他隨隊徒步16天完成了尼汝23個夏季牧點草地狀況的調查和尼汝中甸牦牛的體質、生產性能的測定,帶隊完成了中北部鄉鎮及牧場草食家畜個體及牧業生產現狀的檢測和調查,先后走遍11個鄉鎮的各個村寨和牧場,整理分析調查測定結果撰寫發表多篇論文,編寫了“中甸牦牛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香格里拉中北部標準化生態示范牧場建設”、“納帕海濕地生態保護與牧業發展”等多個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項目建議和可研報告,提出試行“高原藏區暖棚微酵床豬舍循環經濟型飼養藏豬”、“紅土、泥池、沙浴圈福利式飼養野豬”等飼養法和設施設計供養殖戶試行。 2006年,柏瑪被安排到畜牧局產業辦主要從事畜牧業產業和重大牧業涉及項目的管理、申報和整體規劃工作。在此期間,他參加完成“人草畜三配套”、“退牧還草”、“生豬標準化”等多個重點牧業建設項目的管理和實施,編制香格里拉縣游牧民定居工程項目建設實施方案,負責項目的業務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他力爭支持提高全縣農牧民收入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己任,不計較辛苦得失、服從安排盡心盡力完成任務。2009年春節期間,他為及時上報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方案,從大年三十到初五日均工作時間超過14個小時認真編制實施方案、設計圖紙、測算項目投入,最終得到順利審核批復落實項目。2009年9月接上級通知要求上報“2009年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戶)”以獎代補建設實施方案申請,在上報截至時間僅有四天的情況下,他及時收集各場(戶)和小區基本信息,晝夜加班三天完成編制上報,最終出現因電腦輻射影響和自身血壓較低的原因導致虛脫。 自1993年從西南民族大學畜牧專業畢業至今,一直在香格里拉縣從事畜牧業業務技術推廣服務、牧業建設項目建設和管理,多年來他為了工作從未休完一年全部假期,多年未曾回家與父母團圓過年,很多時候都是在回東旺老家下鄉工作時抽空到家看望父母。 十幾年來,他熱情地為農牧民養殖戶和專業戶提供技術和生產管理知識的咨詢和服務,為農牧民設計飼養設施、規劃生產計劃、提供飼料配制配方、交流生產環節的經驗并及時推廣,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養殖戶技術服務員,一個不是農牧民更像農民、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農牧民的知心朋友。(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