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認識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大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站在歷史高度和時代高度,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系統回顧和深刻總結了我們黨9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著眼于世情、國情、黨情發生的深刻變化,回答了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新課題,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目標、新部署和新任務。講話把黨的輝煌成就放在中國近現代170多年的歷史中來把握,全面回顧了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和推進的三件大事,即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開啟新的歷史紀元;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精辟概括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三大成就。講話以居安思危的強烈憂患意識,綜合分析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和全黨面臨的新形勢,以“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四個考驗”和“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的“四個危險”,向全黨發出諄諄告誡。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作出了“五個必須”的深刻回答,即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必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必須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講話從四個方面全面做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的重大戰略部署,即在前進道路上,要繼續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道路;繼續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四個方面的部署,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證。 總之,講話通篇充滿著唯物論的思想,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芒,思想深刻,內涵豐富,高屋建瓴,氣勢磅礴。集思想性、理論性、戰略性、前瞻性、實踐性和工作指導性于一體,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是引領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前進指南。 二、充分發揮黨史工作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從黨史研究的角度講,我們的黨史研究工作,既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黨史的研究和編纂出版,是文化建設的重大工程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修史對于了解制度的變化、傳承文明、資政育人具有重要作用。“盛世修史,明時修志”。在我國修史構成了一種深厚的民族傳統。史官、史書、史法和以歷史為借鑒的“史鑒”,既記載了歷史,傳承了文化,也溝通了過去和現在,連接著將來。“國有史,方有志”,歷朝歷代,修史修志都是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修史修志工作。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90年的奮斗、求索,開拓出今天的嶄新局面,對黨的光輝歷程及其經驗教訓的回顧、總結、研究、編寫、宣傳,無疑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應當成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只有組織編纂出版好、學習宣傳好中共黨史,使之引領當代,傳之后世,才能做到永遠銘記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奠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永遠銘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豐功偉績,永遠銘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發展并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成功推向21世紀的卓越貢獻,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勝利推向前進。 (二)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寶貴資源 十七大報告在闡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提出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無論是從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還是從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角度,黨的光輝歷史和黨的優良傳統,都是最生動的教材,最寶貴的資源。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過程中,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可以說,學習和了解黨的歷史,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9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前仆后繼,艱苦奮斗,書寫了黨的光榮革命傳統,涌現出無數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在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努力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革命傳統,學習和弘揚革命先輩與英雄模范的偉大精神及崇高品德,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強大動力。由此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是黨史研究、編纂、出版、宣傳工作所包含的應有之義,而且也是黨史工作所要承載的光榮使命。 (三)以黨史為題材的文學藝術、影視作品,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主旋律,倡導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在90年的奮斗中走過的艱難歷程,所創造的光輝業績,所譜寫的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是孕育中國先進文化的搖籃和沃土,是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2004年9月,中央宣傳部等七部門向社會推薦了100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同黨史題材有關的電影就達54部,占一半以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黨史題材在文藝創作中的特殊分量和地位。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值得作家藝術家們去反映的事件,去謳歌的人物,去揭示的生活,去表現的題材,去書寫的華章,是無窮無盡的。這是文藝工作者可以縱橫馳騁、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也是黨史研究工作圍繞文化建設多作貢獻的重要舞臺。用更多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把黨領導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光輝業績記錄下來、傳播開去,必將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孫彬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