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和鎮(zhèn)位于云南維西縣,永春河東岸寶華山麓,東、南、北三面與永春鄉(xiāng)接壤,西與維登、中路兩鄉(xiāng)毗連,面積約14平方公里。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背靠雪龍山,面臨永春河。海拔2 320米,年平均氣溫11. 4℃,l月平均氣溫3.7℃,7月平均氣溫18.4℃。1995年末人口總2 416戶,共8671人,其中漢族占60%以上,此外有納西族、白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等。居民中農業(yè)人口約占30%,非農業(yè)人口約占70%(將近半數為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及其家屬)。 建設自清雍正六年設治建城后,相繼興修了關圣殿、文昌宮等廟宇,有清一代,于城內及城邊建造的廟宇共十多座,加上衙署等,為鎮(zhèn)內規(guī)模恢宏的建筑。 民居一般民居建筑比較樸,屋面多用木板覆蓋,宅院多用籬笆圍柵;只有少數殷實之家能建較大的宅院,打圍墻,蓋瓦屋頂,其中較突出者建有四合院或三方一照壁的住居。清代至民國年間,街市由十字街往小平街延伸發(fā)展,規(guī)模較小,道路泥濘。 新中國建立后保和鎮(zhèn)作為縣人民政府駐地,市政建設有很大的發(fā)展。新建房屋成倍增加,新城面積向四面拓展,比老城擴大四倍多。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人均住房23平方米。絕大多數居民建蓋了瓦屋面樓房,不少人家還建蓋了磚混結構的平頂房。營業(yè)大樓、教學大樓、辦公大樓拔地而起,鱗次林比。街道改為水泥路面,建成一條環(huán)繞城鎮(zhèn)的馬蹄形大街。1958年開始用電燈照明,此后在生產及日常生活中用電日益普遍。1990年建成自來水廠,鋪設供水管道13.33公里。1995年12月開通直撥國內外程控電話。交通方面,1960-1985年,只有往來于麗江的汽車客運,近十年間,先后開通了直達昆明、下關、中甸、德欽、蘭坪。鶴慶及麗江魯甸的班車,鎮(zhèn)內則有通往各鄉(xiāng)的班車。文化娛樂場所有影劇院、工人俱樂部以及個體或集體經營的歌舞廳、錄像放映廳等;還有文化館、站,電視衛(wèi)星地面接收站,縣圖書館等設施。 教育方面除縣一中、民族小學、幼兒園等縣辦中小學外,有鎮(zhèn)辦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及村小各1所。1995年“康莊希望學校”建成并開始招生,這是縣境第一所希望工程學校,實行九年一貫制教學。1995年全鎮(zhèn)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以上,小學及初中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醫(yī)藥衛(wèi)生保健方面,除了縣醫(yī)院。婦幼保健站。防疫站、皮膚病防治站外,尚有鎮(zhèn)辦衛(wèi)生院1所,個體中、西醫(yī)診所多處。 保和鎮(zhèn)原為一片荒煙蔓草掩蓋的山坡,清雍正六年(1728)春,首任通判陳權選定此間建筑城垣,是為維西廳治所。此后,以漢族為主的外來移民源源不斷涌入,大多聚居在這里。二百六十多年間,它一直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清代直隸于維西廳署管轄。民國2年(1913)廢廳設縣,以此作縣城,稱城區(qū)。民國25年(1936)改設實驗鎮(zhèn),稱“寶華鎮(zhèn)”,隸屬于第一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隸第一區(qū),1953年改稱保和鎮(zhèn),義取保衛(wèi)世界和平。“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名“紅旗鎮(zhèn)”。1975年由永春公社管轄改為縣轄,設立區(qū)一級的保和鎮(zhèn)公社。1984年5月政、社分開,設保和鎮(zhèn)人民政府。下設街道辦事處1個,分管7個居民組;農村辦事處1個,分管13個農業(yè)社。 |
87948f73-3b83-4755-88ad-44ad4737902d.jpg)
8af30dcf-bdf8-48e7-8684-75b1f9cf467d.jpg)

ffc26b77-04af-4fa5-b4a8-1080ab26b2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