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紀委、監察局領導帶領我們到金平縣十里村開展節前慰問。正值中午,村民們大多下地勞動了,村里一片寂靜。 步入村子,出來迎接的一群小狗不叫不咬,圍著我們歡快地搖著尾巴。 “紀委的同志經常來村里幫助我們,就像常走動的親戚一樣。所以小狗就知道,這是紀委的親戚又來了?!蓖械拇甯刹窟呑哌呎f。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剛包村駐戶時的情況。 2011年,根據州紀委、監察局“四群”(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教育活動安排,我們分別包村駐戶聯系了金平縣十里村283戶村民。按照每月派出一個由3至5人組成的工作組,駐村工作3至4天的要求,我們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厘清發展思路,并對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廣泛宣傳黨的惠民、便民政策,開展下訪、接訪、約訪,矛盾隱患排查等工作。 “入村路泥濘不堪”、“人畜飲水困難”、“綜合扶貧工程資金欠缺”……根據收集和反映出的重要民情意見,我們決定從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以及產業建設、村容村貌、文化提升等方面,對十里村的幫扶工作進行規劃、建設,并投入209萬元,在該村統籌實施了農村能源建設、大山街人畜飲水、扶貧安居、綜合扶貧等7個扶貧項目。 在掛鉤幫扶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十里村地處邊境一線,國境線長達75.5公里,幫助和引導處于邊境一線的群眾樹立國家意識和發展意識,是一個關乎國家安全和邊境安寧的重大問題。結合這個實際,我們積極幫助該村13個村小組建立了升降國旗制度,堅持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大型集體活動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增強了邊境村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時光荏苒,當我們再次來到十里村時發現,原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入村道路變為了寬敞的水泥路,硬化的衛生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幾個村小組破損的黨員活動室已修繕一新,田地里的香蕉、石斛一片蔥郁,圈舍里的生豬膘肥體壯,五星紅旗在邊境村寨高高飄揚…… 十里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感觸:“四群”教育活動的落腳點是要為群眾真正解決問題,尤其要做到“三解決”。一要解決困難,我們要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解群眾所難。通過我們的真幫實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二要解決矛盾,主動協助當地黨委、政府和基層干部認真排查各類矛盾糾紛,通過教育引導,暢通訴求渠道,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諧、不穩定因素;三要解決出路,幫扶群眾既要輸血,更要注重其自身造血。我們要積極地幫助基層干部群眾厘清思路、找準出路,制定和實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辦法,促進基層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意識和素質的轉變,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