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各大重點網站開設“舉報監督專區”,把效能考評、作風評判的權力交給群眾,對曝光的線索迅速跟進查處。各地實踐表明,轉作風要轉出實效、轉成常態,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督體系。群眾是最廣大的監督群體,任何部門的行為逃不出廣大群眾眼睛。將群眾監督納入制度監督范圍,依靠群眾的力量監督國家機關、部門,既是前一段改進作風成效顯著的重要經驗,也應成為紀檢部門開展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 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級紀檢監察組織和政府糾風部門,加大抽查暗訪,加重懲戒力度,嚴格檢查,公開通報,始終保持絕不手軟的高壓態勢。收到了很大成效,然而,個別地方和部門,還是挖空心思搞“下有對策”,依舊我行我素,置國家法紀于不顧。不良作風體現出的這種隱蔽性、頑固性、復雜性提醒我們。要改進作風,不僅要各單位部門常抓不懈,并堅持單位內部的自檢自糾,更需要把監督的權力交給廣大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擴大監督范圍、加大監督力度。 一直以來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重要法寶。改進作風只有堅持依靠群眾,才能持之以恒,才能形成長效機制。民眾的眼睛總是最雪亮的,種種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行為被曝光查處,都離不開無處不在的群眾監督。群眾是最強大的監督力量,依靠這股力量,隱藏的再深的不良作風也能被挖掘出來,暴露在陽光下,讓貪官污吏的自以為隱蔽的腐敗行為無所遁形。 群眾也是轉作風的客觀評判者。轉作風的本質是規范權力的運行,目的是密切聯系群眾。國家機關作風如何是依靠群眾來評價的,只有清明廉潔的政府群眾才會信服,也只有這樣的政府與群眾的關系才能越來越好。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監督是最好的凈化劑,廣大群眾對不良作風深惡痛絕,對轉變作風寄予深切期待。人民群眾都希望自己生活在黨風清廉的陽光社會。政府作風怎么樣,關鍵看老百姓肯定不肯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不能密切聯系群眾,百姓監督的渠道通不通暢,能不能及時處理好百姓關切問題。本身就是對地方部門單位工作作風的最佳檢驗。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回答黃炎培“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隱憂時說,“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今天,改進作風也關系到黨心民意。每個人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參與國家的各方面建設,包括黨風廉政建設。只有下定決心正風氣,發動群眾查腐敗,讓人人都起來“負責”,讓內部監督與社會監督一起發力,防腐倡廉工作才能取得成效,人民才能生活在光明中、晴天下。(德欽縣委編辦 阿里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