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是貧困縣,邊遠山區發展速度緩慢對維西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制約性。本文筆者利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基層,經過調查、走訪,搜集了邊遠貧困山區發展的重難點相關材料,就邊遠山區跨越發展重難點進行初步探索。 一、邊遠山區實現發展的難點 (一)作物生長高產難 1、坡高地陡的地勢條件限制耕地擴大及規模化生產。以維西縣維登鄉箐頭村為例:箐頭村居民大都生活在坡高地陡的半山腰,目前耕地面積2519畝,人均耕地面積2.7畝,畝產256公斤,人均有糧不到700公斤,地勢條件極大限制了耕地面積及生產能力。 2、農業生產受氣候影響因素大。因地形低洼不平,植被覆蓋率低,作物生產易受雨季暴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整體作物生產不穩定和低產。 3、受地勢影響,大型養殖缺乏食料供給,村民牲畜養殖人均占有率低。以箐頭村為例:目前箐頭村共有812頭牛、15匹馬、1879只羊,生豬存欄2096頭。村民牲畜養殖以小型自給為目的,人均占有及出售率低。 4、受條件限制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模式難改變。 (二)資源利用創新難 邊遠山區資源利用的難點在于: 1、政策條件限制山區居民自然利用習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長期以來山區居民對自然資源高度依賴的體現。但近年來,邊遠山區居民自然資源利用的條件已受到限制:一是生態保護理念加強及相關政策的實施;二是我州作為滇西北重要生態屏障,維護生態安全任務重要而迫切,“生態立州”已成我州四大戰略之首;三是“三江并流”品牌認知對我州生態保護提出新要求。維西作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心地帶,貧困山區在發展與保護中存在一定的沖突。 2、邊遠山區整體上受地理地勢限制,人才匱乏,交通閉塞,融資渠道狹窄,技術資金投入有限等,這些因素阻礙了山區居民創新利用資源的可能性。 (三)資金投入產效難 國家政策傾斜及資金投入是改善邊遠山區民生的基礎和保障。但在維西縣,邊遠山區受特定因素制約,國家的政策傾斜及資金投入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山區貧困現狀。 1、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底子薄,基礎弱。受歷史、文化、交通及自然環境影響,少數民族多以農耕、養殖等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為主,較少參與市場經濟分配活動,在閉塞落后中原始農耕文化難以打破,造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底子薄,基礎弱的現狀。 2、邊遠山區自然村落人口密度低,較分散。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的環境不便于公共設施集中建設及大的建設項目引進。 3、國家針對投入的項目及資金有限。 (四)農耕文化轉型難 就貧困山區而言,從農耕生產模式到市場經濟生產的改進是實現脫貧的有效途徑。維西縣作為多民族雜居的貧困縣,受各種條件限制,封閉落后的農耕模式是其生產生活的主導,成其脫貧的重要障礙。 1、農民較少參與市場分配活動,缺乏競爭創新意識。山區群眾自給自足,農民較少受到外部市場經濟影響,接受先進生產意識不足,在長期封閉生活中易形成安于現狀、缺乏競爭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2、交通閉塞,缺乏與外部的交流。交通是邊遠山區有效與外部世界展開交流活動的途徑。維西邊遠山區因受地理地勢條件限制,許多地方交通不便,常年與外部隔絕,極少吸收外部有利信息,較少融入市場經濟潮流,長期以來相處的生活、生產結構難打破,制約先進思想、生產力模式的引入。 3、維西縣城鎮化水平較低,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較弱。維西縣當前還處于城市建設新時期,縣城及鄉鎮設施、功能不健全,還未具備全面發揮城鎮對邊遠山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從政府的施政力度還是從城鎮自身的服務能力來說,對山區的資源輸入都極為有限。 4、政府輕于宣傳教育引導工作,部分山區群眾在與外部世界接觸認識及農耕生產的逐步解放過程中,面對市場經濟和社會競爭不知所措,精神困惑與動力衰退,導致其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二、邊遠山區實現發展的重點 (一)加大國家投入是根本。政策傾斜、技術扶持、資金投入著三大投入。邊遠山區作為國家扶貧的對象,其自身基礎弱,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許多地方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狀態,同時因環境保護承擔著代價。所以國家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成了邊遠地區改變基本面貌的根本。近年來,國家對民生投入力度不斷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極大改善了山區人民的生存狀態。國家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成了改變其貧困面貌的根本。 (二)提高教育普及,培育社會新風。邊遠山區作為貧困的重點,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人口整體素質偏低。教育作為提高人的發展的重要手段,它對個人、民族、社會、國家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邊遠山區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導致山區居民認識的局限,認識的限制導致居民實踐活動受阻,在缺乏實踐活力的情況下是消極的精神狀態,形成了制約發展的惡性循環。因此在推進山區教育方面,我們應做到使山區人民認識教育,重視教育,并使教育在脫貧及移風易俗、改正山區社會不良風氣上切實發揮作用。 (三)著重培養基層黨員干部能力。基層黨員干部是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第一戰線,是否解決好“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路”在于基層的黨員干部。在實現山區脫貧發展及發展思路上,基層黨員干部感受最深刻,責任更重大。目前,基層一線黨員干部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創新能力不足,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整體上影響了帶動邊遠山區脫貧致富的能力和保證。怎樣提高基層黨員干部帶動邊遠致富的能力?基層黨員干部有自覺的服務意識和社會擔當的基礎上,上級政府還要加強對基層黨員干部的針對山區發展的應對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創新意識,以創業的思維打破阻礙山區發展的系列瓶頸,最終帶動邊遠山區人民致富。 (四)提高城市服務能力,做好城鎮化基礎服務工作。城市的作用不僅在于提供城區人民各方面的便捷,它應還有輻射帶動的能力,支持服務邊遠山區的責任擔當。當前維西處于城鎮化的新階段,在推進新城發展,改造老城區的同時,應做好相應的服務鄉鎮的機制體系建設、以縣城建設推動鄉鎮建設、完善針對入城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及各項市場服務等建設,使遠離城區的山區發展得到可靠保障。(作者:沈瑋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