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明確提出“要從領導機關做起,大力整治文風會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力戒空話套話。”筆者認為,學會講群眾語言,也是改進文風、開展好基層工作的一把金鑰匙。 在日常工作或調研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領導到基層走訪,不論走到哪里,群眾都很樂意和他親近,無拘無束,無話不談,就像是經常見面的老朋友,在拉家常中就把政策也宣傳了、落實情況也了解了,比坐在辦公室看材料、聽匯報來得實際。其實,這位領導并沒有其它更多的高招,他只是善于講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和群眾話相通,消除了距離感,群眾聽了順心順耳,自然而然,有話就能敞開心扉說。 站在群眾的角度。多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干部要放下所謂的“身段”,站在與群眾平等的位置上去開展工作,了解群眾所盼所愿,了解群眾冷暖疾苦。特別是基層、窗口部門的工作直面群眾,就更要擺正態(tài)度用好群眾語言。用什么樣的語言來開展工作,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語言使用問題,反映的卻是領導干部心中是否想著群眾,情感上是否關心群眾,工作中是否與群眾溝通的大問題。 少講官話套話。有的領導干部只會講書面化的語言不會講口頭語言,只會講官話套話而不會講自己的話,開會往往上面開大會,群眾下面開小會。如果什么講話都套上一大段上級精神,什么會議都說上一大段官話套話,念的人累、聽的人也累,還不能解決問題。文件實實在在說要求,會議踏踏實實部署工作,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會議,最好到現(xiàn)場開,直奔主題,講大白話;部門介紹情況時就直接擺問題,談措施,而非照材料“念經”。 多講大白話。這就需要干部培養(yǎng)“翻譯”政策的能力,政策中的一些書面語、專業(yè)術語,群眾聽不明白,干部就要主動轉化成群眾語言。比如說給群眾說“換位思考”,他們可能聽不懂,但說“板凳換了坐”,大家就聽得懂。領導到田間地頭百姓家就要帶頭講“大白話”,縣委黨校等部門常常組織大宣講、送學到村到戶,宣傳的往往是大篇的政策和會議精神等,就更要帶頭用大白話,把書面語轉化為群眾愿意聽、聽得懂的語言,才能達到宣講的效果。 我們黨一再強調的群眾路線,就是要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干部善于運用群眾語言,不僅有利于基層工作的開展,更拉近了與群眾的關系,反映的其實是干部的工作作風、思想作風。只有干部始終保持接地氣、務實奮進的作風,黨群、干群關系才會進一步密切,各項工作才能更加順利的推進。(德欽縣委組織部 張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