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鳥類學專家格瑪江初?? 格瑪江初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山間密林、荒野雪線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調查研究。 多年的野外考察,使得格瑪江初不得不舍棄常人的生活,成為活在白馬雪山原始森林中的現代“泰山”。 格瑪江初在野外拍攝鳥類相片。 今年5月的一天,在香格里拉碰到久未謀面的白馬雪山保護區管理局德欽分局的高級工程師格瑪江初。他剛巧從白馬雪山考察歸來,一身野外裝束,送給我一本說是剛出版的《白馬雪山鳥類》。閑暇時間我翻看了《白馬雪山鳥類》,全書40余萬字,近千幅野外生態拍攝的鳥類相片。眾多棲息在白馬雪山保護區內的鳥類都被一一定格,形態特征、生態習性、分布情況乃至保護意義均分門別類一一注明。這些都是格瑪江初和同事們多年追蹤研究整理出來的,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怎么樣耐心和堅持?需要多少個日夜的野外考察、案牘費神?震驚之余,記者從平常的聊天中細心關注和了解了格瑪江初近半生的行走曠野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經歷。 從1983年進入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至今,格瑪江初僅僅轉過3次崗,從最基層的葉日管理所到局辦公室,之后(1995年開始)一直在德欽分局科研股從事一線科研保護工作。期間,他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山間密林、荒野雪線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調查研究,最早在芒康縣崩達鄉,之后在白馬雪山南北的各高山密林里經常一住就是3個月以上,只為研究白馬雞等高山珍稀雉類的野外生態習性,為以后的人工馴養繁殖探索路徑。在白馬雪山的高山牧場頂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住在牧人廢棄的木屋,夜間聽著狼鳴梟叫,白天涉著齊腰深的雪尋找野生動物,只為探明冬季保護區內珍稀野生動物的覓食、繁衍等生態習性。多年的野外考察,使得格瑪江初不得不舍棄常人的生活,成為活在白馬雪山原始森林中的現代“泰山”。在此期間,他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整理成學術論文,一一刊登在國家專業重點核心期刊上——《白馬雪山的雉鶉》、《藏馬雞繁殖生態的初步研究》、《白馬雪山的矮巖羊》、《白馬雞生態習性的初步研究》、《藏民族傳統文化對白馬雪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白馬雪山的血雉》、《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德欽分局轄區鳥類多樣性及保護管理對策》、《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德欽分局雞類多樣性及保護管理對策》、《白馬雪山保護區北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價值》、《景觀破碎化對動物適合度的影響》、《淺析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藏民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良好習俗》等均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其中《藏馬雞繁殖生態的初步研究》一文被中國生態學會、動物生態專業委員會評為一九九六年《中國青年動物生態研究優秀論文》二等獎;《白馬雞生態習性的初步研究》一文被動物學雜志編輯委員會評為《動物學雜志》1999年度優秀論文。在野外考察的同時進行了人工馴養繁殖的研究,研究成果《德欽縣藏馬雞、淡腹雪雞的開發利用》,發表于《云南林業科技》,《藏馬雞引種馴化初步研究》發表在《四川動物》。 從1996年始,結合中國動物協會-鳥類分會“全國繁殖鳥類數量調查統計”,他和同事們開展了“白馬雪山保護區鳥類分布種群、數量調查”監測活動,經過10多年的努力,至2013年,白馬雪山國家及自然保護區記錄到鳥類共353種,增添保護區新的鳥類成員共130多種,突破了業內有些專家“白馬雪山保護區鳥類分布記錄不會超過350種”的說法。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金雕、胡禿鷲、擬禿鷲、黑頸長尾雉、斑尾榛雞等9種;二級保護鳥類淡腹雪雞、血雉、勺雞、白腹錦雞、紅腹角雉等29種;列為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中有淡腹雪雞、白馬雞等4種;列為附錄II中有四川雉鶉等10種;省級保護鳥類有灰雁、斑頭雁等4種;云南列為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野生動物鳥類部分中雁鴨類、雞類、啄木鳥類等有62種。期間,很難得的是發現并拍到了2種云南省的新記錄。這些成果也為白馬雪山滇金絲猴之外的眾多保護動物提供了法理與科學的依據,為維護白馬雪山豐富的動物資源和諧多元的生態系統提供了科研成果。 此外,格瑪江初還負責和參與本單位的多起基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社區發展項目,負責實施完成本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并參與編制《白馬雪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手冊》、《白馬雪山保護區管理計劃》、《白馬雪山保護區功能區劃調整論證報告》、《白馬雪山護保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白馬雪山保護區總體規劃》等。有些項目的實施成果整理成科技論文:《建材樹種在德欽傳統藏族民居中的利用研究》、《淺析白馬雪山保護區減輕野生動物危害社區經濟實踐途徑》、《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北部松茸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研究》發表在了國內專業學術期刊物上。期間,他還編寫了《防范黑熊危害社區經濟和人身安全手冊》、《藏民族傳統文化習俗與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等宣傳手冊發放到保護區及周邊社區居民手中,使保護區由于黑熊導致的經濟損失實現每年遞減。由于保護區的成功案例,全國很多兄弟保護區紛紛前來實地考察學習或來電來信索要相關資料,導致《宣傳手冊》一印再印,現已突破上萬冊。 在參與和負責實施本單位各種項目的同時,格瑪江初還協助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在德欽“梅里雪山斯農村社區巡護、監測生物多樣性”的項目實施,從負責編寫項目的《項目實施計劃》、《梅里雪山斯農村社區巡護制度》到《項目實施成果報告》等技術報告,期間完成了培訓巡護隊動植物拍攝技術、野外監測技術、野外工作和生存技能、動植物識別(喬木、觀賞植物、藥用植物、獸類、鳥類)。完成鑒定、信息返饋(用藏漢物種名稱培訓巡護隊員)巡護隊員拍攝的132種植物、17種獸類、32種鳥類并撰寫技術報告,使當地這一自發組織的民間環保團體大幅提升了森林巡護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的能力,為更好地保護、管理享譽全球的圣地梅里雪山生物多樣性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他負責實施完成“白馬雪山曲宗貢科普教育基地的鳥類資源調查及觀鳥景點、線路的規劃設置”,協助梅里雪山國家公園景區管理局實施完成“梅里雪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監測”,受托完成“維西巴珠民間自然保護區鳥類資源調查”、“維西巴珠民間自然保護區獸類資源調查“、”迪慶州普朗河銅礦開發區域鳥類資源調查“、”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鳥類資源及觀鳥景點、線路規劃“、”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景區景觀線路植物的鑒定和掛牌“等專業技術項目。 2010年,在科研經費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格瑪江初重新啟動10多年前因為沒有經費而下馬的 “白馬雞等珍稀高原雉類人工馴養繁殖”研究課題。從飼養室的改造和加固、申請《野生動物馴養養殖許可證》開始,繼而到社區和野外收集、尋求種源(棄蛋、棄雛、病殘個體等)都親力親為。經過艱苦努力,到2013年已成功繁育出子一代, 培育出健康穩定的種源種群。“這個課題的開展成功是我一直以來的愿望和心結,10多年的艱辛野外考察研究、積累起來的數據和經驗,終于得以在2013年派上用場了。”格瑪江初說。 2011年3月始,格瑪接受單位的安排,整理20多年收集的相關白馬雪山保護區鳥類的數據,編著全國唯一的采用原生態野外相片的可用于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教學、野外觀鳥等的學術專著——《白馬雪山鳥類》。經過3年多野外拍攝和收集數據,撰寫了40多萬字的專著,于2014年4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建章既是其在東北林業大學時的授業恩師,又是中國鳥類學的專家泰斗,多年來一直關注著深藏于橫斷山脈一角的白馬雪山保護區的動植物保護、管理的進展情況。馬院士對《白馬雪山鳥類》評價是:“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溫暖多雨的氣候特點使橫斷山脈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由于交通地理環境限制,目前有關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本底情況掌握不充分,圖文并茂的《白馬雪山鳥類》的出版,既填補了鳥類學相關研究的空白,也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者樹立了一個榜樣。”馬院士對于該書的評價之高,洋溢在他親筆撰寫的《序》中的字里行間,他親自為中國鳥類研究中的“第一本采用精選野外生態相片的觀鳥手冊”、“一本全國自然保護區迄今為止僅有的鳥類圖志”、“一本橫斷山區域權威性野外觀鳥及研究工具”審定文稿,再為該書寫序并撰文推介。馬建章院士看重的是該書既有鳥類學、鳥類識別手冊的屬性,更兼有加強科普宣教、強化資源保護、為科學研究提供基礎的功能,書中給出了鳥類學學名及中英文名稱外,結合保護區實踐給出了系統的藏文名稱及藏名譯音及發音,大大增強了實用性和科普宣教的功能。而這本書的出版,是格瑪江初和他的同事們20多年高原基層野外實踐的心血結晶,這即為保護白馬雪山區域內18目50科168屬372種另19亞種鳥類,30余種國家I、II級重點保護鳥類提供了詳實直觀的圖譜,更為今后的研究與保護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方向和措施。 通過第一手的野外考察,格瑪江初發現僅占我國國土面積0.029%的白馬雪山保護區,棲息著占國內鳥類分布1247種的29.83%,占云南鳥類分布的793種的46.91%,約四分之一為白馬雪山保護區特有種,所占比例之高,其他地區難以望其項背,保護區內的鳥類還具有森林鳥類種類多等特點,有近300種為森林或林緣灌叢鳥類,其中多為典型的樹棲種類和留鳥,占全保護區種類的84%,形成保護區內最主要的鳥類。這些第一手的調查成果為學界公認的白馬雪山保護區 “鳥類的天堂”、“雉類的樂園”、“畫鹛的起源地”的美譽提供了科學而詳實、縝密而直觀的佐證。 而這本書只是格瑪江初撰寫、編撰的五本專著之中的一本,此前,他已在國內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有關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的專業論文,并獲得全國多項專業學術獎項與榮譽。 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注定遠離安逸閑適的辦公條件,注定與風餐露宿、饑寒交迫、焚膏繼晷的生活劃上等號。在一名科長就可以讓高級工程師灰頭土臉、掣肘難行的官本位思想盛行的當下,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毅然決然的決斷。 在完成本職工作之余,做為德欽分局唯一的高級工程師,在刻苦學習前沿專業知識的同時,他還積極、主動、精心指導同事(多名助理工程師和工程師)的專業業務工作,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學到更多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相關工作經驗及技巧。指導他們把科研課題的成果撰寫成科研論文——從科研課題選項、確定,論文的題目、綱要的設計,數據的收集、整理,文稿的起草和審理都給予精心必要指導和幫助,使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剛出大學校門相比大有提高,指導的多篇專業科技論文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林業核心期刊上發表,為白馬雪山保護區,也為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培養了能吃苦耐勞、愿意艱辛付出的梯隊科技工作者。 “今后5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我最大的愿望是完成“馴養繁殖淡腹雪雞、斑尾榛雞、紅腹角雉為主的高原珍稀雉類”和“高密度機械化養殖白馬雞” 兩大科研課題,這就是我的專業目標也是我今后的人生目標。”格瑪江初笑著說——看起來他是一臉的認真。(安永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