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楊兆坤夫婦的“原味養殖專業合作社” ● 洪耀輝 作為貧困山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他們也有自己人生的追求、愿望和夢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卻毅然放棄了父母盼望已久的“鐵飯碗”,選擇了扎根在農村,憑借著一腔熱誠,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當起了地地道道的“養豬倌”,用他們的青春年華,書寫著人間最甜蜜的事業。他們就是香格里拉縣上江鄉木高村“原味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楊兆坤、唐光菜夫婦。 2006年7月,楊兆坤、唐光菜從于云南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后,這對志同道合的戀人經過商量,一拍即合,毫不猶地放棄了拿“鐵飯碗”的機會,決定回家從事養殖。這個決定受到了雙方父母的堅決反對,村寨里也私下議論道,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讀書,到頭來鳳凰也變成“水母雞”。面對家人的嘮叨和村民的紛紛議論,他倆暗下決心,鼓足了勁,精心籌劃著如何走上創業之路。從學校畢業到動工修建養殖場,他們白手起家,用一句當下時髦的話說就是:“我的大學夢在農村”。 初生牛犢不怕虎,創業之路是艱辛的。2006年9月,他倆從農村信用合作社借貸了3萬元錢準備創業,楊兆坤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將省吃儉用儲蓄的2萬元錢給了兒子,這5萬元就是他們的創業基金。對于身無分文的他倆而言,意味著要像農人一樣的春播秋收,明天將會怎樣,誰都不知道。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全家人也義無返顧地投入到這場“革命戰斗中”,建設了10間豬圈,化糞池1個,購置了加工飼料的粉碎機1臺,四處奔走,購進特種野豬仔豬30 頭。 2007年10月,第一批商品豬出欄,共獲利7500元,他倆收獲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欣喜的淚花落在年輕人的心里,也讓家人刮目相看。為保證供應健康綠色的豬肉,他倆決定從豬源上進行凈化,隨即擴大了養殖規模,投入資金4萬元,擴建了豬圈108平方米。同年11月,又七拼八揍投資4萬元,從香格里拉縣虎跳峽特種野豬養殖場購進特種野豬種豬一組(母豬10頭,公豬1頭)。2008年3月母豬開始產仔,通過精心看護和飼養。2009年4月,他們的勞動成果——第一批自繁自育的商品豬出欄,收入達6萬元。這讓他們有些喜出望外,“農民大學生”讓家人打開了心結,更讓村民們肅然起敬,人們都在說:“還是有文化懂技術好,現在的農村人如果沒有‘兩把刷子’,光是靠著望著盼著,好日子也不會掉到竹籮里頭。” 隨著規模的擴大,夫妻倆發現,原來的養殖場地處村子中心,對開展生豬的疾病控制和預防存在隱患,另外豬場噪音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不便。于是,他倆將養殖場搬遷到距離村子1公里的金沙江邊。 2009年8月,315平方米的新養殖場正式動工,投資15萬元。2010年他們購進種豬一組(母豬10頭,公豬1頭),共投資7萬元,當年就贏利7萬元。第二年5月夫妻倆又新建了兩個放養場(一個母豬放養場,一個商品豬放養場),共投資10萬元。在他倆的幫助下,周邊農戶開始進行品種改良和科學養殖,2011年底,成立了以楊兆坤夫婦為主場區的農村養殖專業合作社——香格里拉縣上江鄉木高村“原味養殖專業合作社”。 “我們是貧困村,經濟來源少,很多人的思想還比較保守,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帶動更多的山區老百姓共同脫貧致富,我學的專業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我真正的‘大學’就在鄉下,就在合作社里!”而立之年的他,顯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目前,楊兆坤的主場區共存欄173頭,能繁母豬16頭,平均每年出欄200頭商品豬。養殖場共占地28畝,圈舍530平方米、生活區150平方米,其余為天然放養場。 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夫婦,用滿腔的熱情扎根貧困家鄉,默默所做的一切,得到了香格里拉縣各級有關部門的重視關心和幫扶,從2007年以來,先后得到了扶貧辦、畜牧局、發改委貸款貼息、圈舍修建(擴建)、養殖小區建設項目費等方面的扶持資金20余萬元。楊兆坤動情地說:“我們只是千萬個創業者中的一員,但各級各部門始終沒有忘記我們,這是我們做好事業的動力!” 2014年,木高村原味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引進純種杜洛克種豬13頭,用于社內及全村豬種改良。養殖場自留一頭種公豬和兩頭種母豬。這批種豬已開始產仔,2015年預計為養殖戶增收3000至5000元,到年底所有社員均有1至2頭純種杜洛克能繁母豬。合作社社員數將增加到70至100戶,年出欄將達到1400至2000頭。 然而,楊兆坤并沒有因為取得這樣的成功而止步不前,經過不斷探索努力,他把所學的專業用于實踐,精心選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鳳冠土雞,在純天然的放養場地,隨處可見它們穿行林間四處覓食雜草蟲子的身影。另外,合作社獨辟蹊徑,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幫助客戶飼養年豬,按照訂單數量,在定點飼養的過程中,客戶可以隨時隨地自行跟蹤養殖的全過程,到期可在合作社飼養地屠宰,并做到送貨上門,讓客戶吃上原生態的放心肉。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兆坤本人先后獲得州、鄉、村級個人“優秀黨員”表彰各一次,“十一五”期間,還獲得了“種養殖業優秀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