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民族和諧風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6-15 17:16:04

跳起民族團結舞?市委宣傳部供圖

6月7日晚,香格里拉市建塘鎮金龍社區65歲的青瑪央宗來到月光廣場,她看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服飾的人們載歌載舞,也情不自禁地跟著節拍舞動起來。她高興地說:“現在生活富足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過了!感謝黨的好政策!”這位藏族老人的肺腑之言,僅僅是該市牢牢把握“團結、和諧、進步”的發展主題,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理念,逐步提高各族群眾幸福指數,讓全市人民吃得健康、穿得光鮮、住得舒適、行得通暢、玩得舒坦、活得有尊嚴的一個縮影。

?

?藏民家訪。尤祥能 攝

共唱“發展歌”

最能說明香格里拉發展變化的,不是一串串干巴巴的數字,也不是一幢幢新建的樓房,而是各族群眾臉上的笑容。香格里拉更名13年來,始終保持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生態改善、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實現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完成了香格里拉從夢幻到現實的華麗轉變。

“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啰!安逸啰!不管是老人養老、娃娃上學,還是種田養殖,國家都給一些補助,解決了我們很多困難和問題。”家住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建塘社區68歲的馬央珍見人就說,“以前,我們連穿的鞋子都沒有,生活艱苦得很,現在吃喝住行都不愁,這樣的好日子,我們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的好政策。”交談中不難看出,老人特別感恩黨和政府讓她家過上幸福的生活。

該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讓各族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社會和諧進步,品味生活精彩。政府不僅讓學生免費上學,吃上營養餐,領取高原農牧民學生生活補助,并為學生及群眾交了醫保,而且還給能繁殖的母豬、牦牛、山羊都買了保險,切實為廣大群眾解決了不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

“如今,群眾在家種地有補貼,孩子讀書發‘工資’,外出打工有人幫,看病、養老有保障,家里有安全自來水,出門也有衛生路……”不少群眾把這些新的發展和新的變化編成了藏族鍋莊歌詞。以和諧促發展,用發展促和諧,浸潤著真情實感的安民利民之舉,使黨和政府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使香格里拉駛入了人心思進、共謀發展、同創和諧的快車道。

“以前種糧食不夠吃不說,還要交稅,現在‘一折通’上還有種糧直補,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機補貼、農村低保、高齡補貼等惠民富民政策資金。”正在香格里拉市農村信用聯社取錢的建塘鎮紅坡村的扎史老人,一邊數著手里的錢一邊跟記者說。從為農民減輕負擔入手,香格里拉市在10年前就全面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民零稅、零費、零負擔。

“是啊!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在農村,衛生路修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用上了自來水、太陽能,還有許多農戶拉起了網絡,坐在田間地頭通過手機賣起了山貨,買來了科技產品。”金江鎮吾竹村駕駛員尹中紅說,“如今,城里人和鄉下人都一樣,從大家燦爛的笑容里,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喜悅,同樣的幸福。”

舞動和諧的獨克宗古城。石顯堯??攝

同譜“和諧曲”

幾年前,香格里拉掀起了該市教育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力度最強、投入最大的教育綜合改革,先后投入1.7億元項目資金進行優化整合,把全市原有的8所中學優化整合為3所,讓6000多名初中學生歸并到城區就讀;原有的307所小學整合為17所,使1萬多名小學生集中到各鄉鎮中心完小學習,形成了規模辦學的新格局。

如今,通過這個“藏區一號惠民工程”的實施,該市的農牧民孩子實現了“從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轉變,為香格里拉的明天托起了希望的太陽。

新中國成立前,香格里拉市境內沒有西醫,在金沙江流域一帶,以祖傳民間老中醫為主開展疾病診治,在高原藏鄉以藏醫為主開展疾病治療。全市各族群眾看病就醫相當困難,基本處于有病不能醫治、聽天由命的狀態。

近年來,特別是更名以來,該市衛生基礎和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了“從弱到強、從無到有”的跨越,全縣新農合參合率達100%,實現了農村群眾看小病不出村、看大病不出縣,人人看得起病的目標,從根本上解決了各族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沿著香格里拉城往北30多公里,就到了聞名遐邇的尼西鄉,這里綠樹滿坡、“梯田”層層,國道214線的二級公路與村里的水泥衛生路相連……眼前的美麗鄉村,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是一個“兩山夾一溝、滿溝亂石頭”,村民人均收入只有十幾元的窮山溝,如今舊貌換了新顏。

在尼西鄉的田間地角,不時會遇上黨員干部在指導農戶養殖尼西土雞、加工黑土陶、種植反季蔬菜……據了解,尼西鄉的產業行家、科技土專家和致富帶頭人絕大多數都是黨員,這是該鄉各族群眾引以為榮的變化。而這一切正源于當地黨委、政府不遺余力的民生保障和投入,激發了各族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夙愿。

目前,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一個個民生指標、一幅幅和諧圖景,體現在百姓的笑容上、口碑中,映照著萬家燈火,溫暖著藏區農牧民的心窩。

三壩鄉哈巴新村。尤祥能??攝

合建“大家庭”

自香格里拉更名以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總要求,立足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教派的市情,堅持“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理念,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使民族團結之花在香格里拉大地蔚然盛開。

該市通過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維護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全力建設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連續8年開展了不同主題的“千名干部進村入戶(寺)”活動,各民族團結發展事業不斷鞏固,維穩能力建設得到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更加夯實,社會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宗教寺院管理長效機制更加完善。

隨著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型民族關系更加鞏固,宗教更加和順有序,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實現了“大事不出,小事也不出”的目標,“平安香格里拉”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成為全國最穩定的藏區之一。

這些成績的取得,完全跟黨在藏區的執政地位得到有力鞏固密不可分。該市更名這13年,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的13年。13年來,該市始終以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為著力點,大力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三嚴三實”和“忠誠、干凈、擔當”專題教育活動等;切實抓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認真實施“三建三帶三創”等一系列藏區黨建工程,不斷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據了解,該市黨員總數超過1萬人,全市61個村(社區)支部已全部改設為黨總支,新組建農村基層黨支部276個,消除了黨員空白村,實現了95%以上的村民小組長由黨員擔任。該市通過多年的努力,黨的思想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廉政建設工作得到了不斷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扎實推進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建設,譜寫中國夢香格里拉篇章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歡樂的弦子飛舞著,幸福的頌歌回蕩著;金色的陽光照耀著,七彩的草地鋪展著……這里的歌,千曲萬曲都是和諧曲;這里的詩,千首萬首都是和諧賦。香格里拉更名13年來的巨變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能不斷增進各民族人民福祉,創造幸福美好生活,開創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舞動感恩的旋律,舞動祝福的旋律,舞動和諧的旋律,舞動憧憬的旋律。香格里拉正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示范區”建設、守護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三大責任”為己任,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依法治市、從嚴治黨,努力建設富裕和諧文明幸福美麗香格里拉!(云南日報 記者 尤祥能 通訊員 石顯堯)

心手相牽一家親

近日,記者來到香格里拉市上江鄉格蘭村采訪民族團結的話題時,不少村民就回憶起了去年7月10日那場突如其來的地質災害。村民們都說:“面對災難,才真正感受到各民族親如一家的弟兄姊妹情。”

“去年那場泥石流,我家堆滿了1米多深的泥沙。而我家又沒有勞動力,如果光靠自己清理,半個月都弄不完。想不到大家都來幫忙,僅用了兩個多小時就清理干凈了。”村民納姆的肺腑之言,僅僅是去年那次地質災害,納西族、傈僳族、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挺身而出,生死相依,互幫互助,迅速展開自救、互救,凝聚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親情,心手相連,共同幫助災區各族群眾盡快渡過難關的一個情景。

去年7月10日凌晨2時許,香格里拉市上江鄉突發山洪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不少房屋和農田被毀、被淹。為盡量減少泥石流對房屋、農田等造成的損失,該市各級黨員干部和當地及外地各族群眾心手相牽,迅速展開救援工作,各族青壯年背著老人、抱著小孩趟過河流,妥善轉移到集中安置點。

“兄弟民族有難,我們就應該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各民族是一家人”“來幫我家搬石頭、鏟泥沙的村民,有的是漢族,有的是白族,還有些我不認識”“大災面前有大愛,兄弟民族不分彼此互救互助,這種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我永世難忘……”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各族群眾紛紛道出了心聲。

一次地質災害,見證了各民族兄弟在大災面前團結一致、親如一家、互幫互助、堅強不屈的抗災救災精神。”(記者 尤祥能)

“馬腳子”曲扎的幸福生活

半個世紀前,家住建塘鎮紅坡村的“馬腳子”曲扎在茶馬古道上趕馬吆喝,在崇山峻嶺中行走。半個世紀后的今天,80歲的曲扎一家住在寬敞明亮的藏房里,兒孫滿堂,其樂融融。

談起趕馬生活,曲扎說,小時候家里特別窮,他在五姊妹中是老二,18歲那年,他就成了跟著馬幫跑長途運輸的“馬腳子”。進藏的馬幫一般馱著茶葉、粉絲、面條等貨物,從西藏回來又馱著鹿茸、藏藥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的布匹。

曲扎說,春暖花開的3月,就是“馬腳子”們出發的時間,待高原狼毒花開的時候,才是“馬腳子”的歸期,常常一年就這樣走一個來回。曲扎還記得,當時過瀾滄江西岸的溜筒江村,要用竹篾編成的竹繩過江,只有18歲的他第一次過江的時候,嚇得腿都發軟了。他說:“無論刮風下雪,‘馬腳子’的任務就是管理好騾子和貨物,花2至3天時間,才以翻越一座大雪山或是過大草原,路途越險惡就越想念家人。”

如今曲扎已經四世同堂,他還享受著每年500元的低保金,看病也有新農合,全家9口人生活得其樂融融。曲扎滿懷深情地說:“我孫子在不久前買了一輛貨車,現在跑長途運輸,這比趕馬輕松多了。如今國家政策好了,全家人都過上了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通訊員 和金蓮 陳義)

魯茸家的新舊賬本

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鎮諾西村魯茸老人家的廚房里,熱騰騰的酥油茶香撲鼻而來,70歲的魯茸老人捏著醇香的糌粑,講述了他家幾十年來家庭賬本的變化。

賬本上的一個個數據如同水滴,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藏區的關愛之情。在老人的笑談中,我們感受到在黨的惠民利民富民政策陽光的照耀下,雪域高原農牧民的生活就像格桑花一樣幸福綻放。

說起這些年來生活的變化,魯茸說:“小時候,一年能吃到幾次大米飯就不錯了,現在天天都能吃;小時候,孩子只有過重大節日才穿上新衣新鞋,現在天天都穿著;以前沒有通公路,到縣城步行要走上幾個小時,現在坐車很快就到了……”

在他家的新房子里,泛黃的賬本為我們翻開了改革開放以前農牧民的貧困生活。“收入189元,社里分糧多少斤……”魯茸老人一筆一筆給記者介紹著,“過去真是入不敷出,收入又低,還要繳納各種各樣的稅費。”在老人的賬本上,30多年前的鹽巴、茶葉開支都有。他說:“那個時候,家家都困難,如果不精打細算,到年底就只能喝冷水了。”

2012年藏歷水龍新年,魯茸老人家購置了4000多元的過年物品。老人說:“以前,能吃飽就行,現在不光是要吃飽,還要講究營養搭配。”

如今,魯茸的大孫子區扎在州藏文中學讀書,每年能領到1700元補助,而他每年也享受600多元的低保,賬本上記錄著各項惠民工程的實施,每年能領到的補助。魯茸說:“過去記賬主要是為了精打細算過日子,現在記賬主要是讓子孫后代知道,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日子是如何一天一天變好的!”(通訊員 永基卓瑪)

責任編輯:鮑江平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国语|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国产精品频视| 99re视频热这里只有精品7| 2022精品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99香蕉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99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精品国产无限资源免费观看|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9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播放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